文档介绍:小忽悠大学问!避开耳机选购的六大陷阱
出处:pconline 2009年12月05日作者:无缘一见责任编辑:zhangqianliang
http://diy./vocality/study_vocality/0912/
首页:
在专访某厂商高层时,对方曾经向笔者提出这样一个看法,随着音源的变化,人们对音频设备(譬如音箱或者耳机)的需求也在变化。笔者认为这是一个相当正确的观点,因为您如果需要购买耳机耳塞或者音箱,那都是因为音源方面有了一定的需求。那么既然如此,在形形色色的促销宣传中,我们应该如何从其间超脱出来,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产品呢?
下面我们就针对网友们购买耳塞前最关心的常规评判标准,分项进行分析,为大家解说那些参数容易被忽悠,而我们应该如何理性的去看待。
陷阱一:猫猫蝙蝠才能听到的频响范围
音箱的频率响应测试图
音箱有频率响应曲线图,耳塞同样也有,只是测试方法与标准不一样,但是参数所表达出来的性能意义是完全相同的。它指的是耳机耳塞在一定声压下(根据不同的标准,这个值会有不同)能够放送出的频带的宽度。
 
20Hz以下?猫猫能听到,但你真的听到了么?(别扯淡了)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581-10标准中高保真耳机的频响范围不能小于50Hz~12500Hz,但是目前市面上销售的耳机产品普遍标称自己的频响范围为20Hz~20kHz。为何众多不一样的产品,不一样的单元,这个性能参数竟然会一样呢?原因在于我们初中物理课本教给我们的一个常识——人耳能够识别的频响范围,它正好等于20Hz~20kHz。低于这个频段的声音,小猫小狗能够听到,但是人只能通过身体的触感感知;而高于这个频段的声音,恐怕也就蝙蝠能听到了。(你敢说你不是人么?)
某厂商的官网产品性能参数表
目前很多高端耳机标称自己的频响宽度为20Hz~20kHz,更有甚者标称5Hz~50kHz。值得注意的是限定频响宽度的标准是不同的,例如以低于平均输出幅度的1/2为标准或低于1/4为标准,这显然是不同的。一般的生产商是以输出幅度降低1/2为标准测出频响宽度,也就是说以-3dB为标准,但是由于所采用的测试标准不同,所以有些产品也就是以-10dB为标准测量的了。但是实际上是等价于低于正常值1/16以下为标准测量的,因此频响宽度被大大的扩宽了。
大号能够发出20~40Hz的极低频信号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厂商们这么标注的原动力,常见的能发出人耳能识别的最低频信号的有巴松管、土巴号(大号)、钢琴等乐器,而假设耳塞厂商将其频响范围下限如实告知,譬如只有70Hz(70Hz也鲜有耳机能够达到,玩过15寸以上低频喇叭的人绝对能听出频响区别,别被耳机可通过耳道制造极低频的说法忽悠了),那就意味着这只耳机使尽了吃奶的力气也没办法让你听到完整的大号的声音,那岂不是相当没面子的事么?
点评:频响范围很重要,但是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重要。大家购买耳机的时候没有必要过于注重这个参数,它能说明一定的问题(厂商靠这个制定耳机的市场定位,高阶产品好过低阶的太正常了),但是不能说明所有问题,以此判定耳机优劣和作为选择产品的准绳是不可取的。
此外,耳机相对音箱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瞬态反应、音质的性价比上,而非频响范围。入门发烧友执着于此恐怕是个不小的误区,也很容易被JS利用,建议将精力花在品赏产品整体风格和音乐本身内涵上更实在一些。
陷阱二:阻抗高才是高端玩意
阻抗对于耳机来说,是耳机交流阻抗的简称。不同阻抗的耳机应用于不同的场合,在调音台等专业设备上,常用到的是高阻抗耳机,通常耳机阻抗会在200欧以上,这是为了与专业设备的耳机插口匹配所致。而对于各种便携式随身听,例如CD、MD或MP3,一般会使用低阻抗耳机。
拜亚动力动圈旗舰T1的单元背部特写
有了上面的知识,问题就来了。某些人开始忽悠“高阻都是高端耳机、低阻都是入门di”,又或者“高阻难推,专业货!”等等等等。事实究竟怎样呢?
AKG K240M
高阻耳机中最出名的应该是AKG的240系列了,K240M的阻抗达到了600Ω。为何一个耳机弄这么高阻抗?答案众说纷纭,但是笔者认为最有可能的一种说法是:按照当时的环境(基本都是电子管放大器),功放的输出阻抗较高,因此与耳机构成的系统,其阻尼系数偏低(大家不需要了解这个系数具体啥含义,只需要知道系数越大,越有助于提高功放对单元的控制力即可)。在电路设计暂时没有较大改进空间的前提下,就得将耳机的阻抗设计得高一些以提高阻尼系数了。
这实际上是当时的音源环境限制所致,电子管放大电路一般都是电压放大器,初中物理课也有类似的知识,我们测量电压的电压表,实际上是可以等同于一个趋向于无穷大的电阻来看待的。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高内阻耳机更适合用电压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