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4
文档名称:

谢家集新一煤矿紧急避险系统设计初稿.doc

格式:doc   页数:3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谢家集新一煤矿紧急避险系统设计初稿.doc

上传人:799474576 2013/8/2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谢家集新一煤矿紧急避险系统设计初稿.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淮南市谢家集新一煤矿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方案设计
二〇一三年三月二十八日
参加设计人员名单
姓名
专业
职称
裴治松
经济
高级经济师
颜廷奎
采矿
工程师
张振武
机电
工程师
沈正国
采矿
工程师
许占宝
通风
技术员
刘闯
机电
技术员
李金波
地质
技术员
许磊
安全
技术员
前言
建立并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国家安全发展的需要,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是国家强制推行的技术装备,为规范和促进我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完善和管理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精神和安监总煤装【2011】15号文件《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精神以及安徽省经信委(皖经信煤炭函〔2013〕201号)《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通知》精神,结合我矿矿实际情况,特编本方案设计。
本设计中的紧急避险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建设。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为入井人员提供自救器、建设井下紧急避险设施、合理设置避灾路线、科学制定应急预案等。紧急避险设施应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环境监测、通讯、照明、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紧急避险系统是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一部分,它与矿井安全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等系统共同组成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形成井下整体性的安全避险功能。
第一章矿井概况
第一节矿井基本情况
一、交通位置
谢家集新一煤矿位于淮南市谢家集区,原李一矿水张铁路以东井田范围。,距望峰岗镇1km。距洞山约20km 。本区水陆交通方便,铁路有水张线接合阜线和淮南线;水路有淮河,沿淮河上行可至凤台、正阳关、阜阳;顺流而下至蚌埠经洪泽湖入运河至长江;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方便。
图1-1矿井交通位置图
二、地形地貌及河流
本井田地形为丘陵,地表主要为农耕地,地面标高+30m左右。煤系地层之上为第四系地层所覆盖,第四系表土层厚23m左右。
区内地表主要建筑物李二矿塌陷区排涝站,水张铁路,其它大部分为农田。矿区中部由于大矿几十年的开采塌陷影响,地表出现面积大小不等几口水塘,,正常积水较少,雨季积水增加。
本地区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夏季炎热多雨,多东南风,7、8月份最热,℃();冬季寒冷,多西北风,最大风力可达9级,1月份最冷,一般在+3~-8℃,极端最低气温-℃。,夏季降水量最多,占全年雨量的50%。每年5~9月为雨季,6~8月为汛期。 。
霜期约130天左右,冰冻期约半个月左右,~。
降雪量:,,降雪期一般在12月至2月,年平均降雪3~5次。
淮河自西向东流经淮南地区,。
(位置见图1-1)
三、地质构造及煤层特征
本区剧烈的构造变动使煤层厚度变化大,煤层扭曲倾角多变化,这种构造形态迫使大矿采用非正常采煤方法回采,回采率很低,丢弃的遗煤较多,为小井复采提供了有利条件。
由于大矿已回采,煤层形态、断层位置与性质都得到了实际控制,构造特征与形态比较准确。但本区煤层多、煤层厚,深部大矿开采后造成整体下沉,相对改变了原煤层的位置与深度,使用资料成果时,对这一因素已经考虑。
1、构造形态
本区位于李郢孜褶曲的上翼西段,煤层呈急倾斜,局部直立、倒转。地层走向N60°~85°E,倾向SE,倾角45°~90°,多数倾角为55°~75°。、C13煤层上下盘煤层重复,次级小褶曲发育,煤层形态多变,地质构造较为复杂。
2、主要断层
本区受剧烈的构造作用,形成地层急倾,直立、倒转、次级褶曲等多种形态,,其特征及控制情况分述于下:
(1)
由李一、李二矿多个水平开采实际控制,断层位置比较准确。该断层贯穿整个李一、李二矿井田,是矿区内主要断层,走向110°~125°,倾向SSW,倾角60°~70°,落差200~230m,为张扭性正断层,它由F4、F5两条平行断层组合而成,构造带宽约30~50m。该断层形成晚于李郢孜褶曲,因此,它切割了褶曲的不同部位。,因此,上盘、下盘均存在C14、C13煤层,上、下盘同一煤层的法距90~150m。
(2)F16断层
该断层也形成于褶曲变动以后,走向N50°~70°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