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主观题总攻略.doc

格式:doc   大小:101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主观题总攻略.doc

上传人:在水一方 2019/1/22 文件大小:10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主观题总攻略.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上海市语文高考主观题考试内容及能力要求主观题答题要求题目类型高考考点议论类鉴赏的角度明确;能结合原文(诗)进行赏析;分析表达效果1、鉴赏类3、鉴赏、评价的能力(1)整体感知、理解文章,从内容(思想性)、形式上(艺术性)评价。2、评价类(评价类重在对原文内容、形式理解和分析,5评论类,重在对现象的议论)3、鉴赏、评价的能力。(2)运用相似或相反联想为文中观点找到其他例证来展开分析、论证。3、为观点例证;用找到的例证论证、或反驳文章观点概括文章段落大意和主旨;用事例论证观点谈文章对你的启示、启发,你自己的感受、体验4、感悟类(读后感)以文章观点为联想点联想、感悟能力从以下一个或几个角度展开评论:透过现象看本质,推究产生现象的原因;预测事物发展的严重后果,提出建议。5、对现象的评论深刻性、思辨性措施具体,分条陈述;建议合理,切实可行;建议富有创意。6、建议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描写类描写生动、形象、传神;以描写对象为联想点进行合理联想想象1、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2、景物描写3、场景描写说明类介绍要简洁、全面;言之有序。1、介绍说明人物2、介绍说明报纸、节目等事物3、说明动植物上海市语文高考主观题总攻略议论类一、鉴赏类(一)任选一个(或几个)角度,鉴赏全文(全诗)例一,2002年秋考18题: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3分)解析:角度可以是诗歌塑造的形象、线索、对比、含蓄、以实寓虚、情景交融,语言风格等。答案:这首词以“听雨”作为线索贯穿全诗,通过作者三个阶段听雨的不同心情和感触表达出对人事悲欢离合的感悟,风雨等自然景物是无情的,而人遭受世事后对同样的景物的感触是不同的。结构安排独具匠心,按照时间顺序将人生三个阶段听雨的感情依次写下来,给人以层次清晰,读来层层递进,时间过度上使人很自然地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例二:就诗歌中划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一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5分)(80字左右)解析:这个句子情景交融,写出了眼前赤壁鸥鸟栖集、寒烟弥漫、杂草丛生的荒凉景色。融入诗人伤感——叱咤风云和泛舟吟赋的人都早已不在,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深感孤寂、怅惘。答案:划线句看似描景,实则寄寓了对世事兴替的感慨,该句描绘了今日赤壁的荒凉萧索,联想当年周郎的风流与苏子的慨叹,顿有物是人非之感,眼中“满”的是烟芜,心中“满”的是惆怅,是谓情景交融。本句是典型的借景抒情,假“史”曹操兵败赤壁,苏轼两游赤壁和眼前只剩下荒凉一片“荒矶”、“鸥鸟”、“烟芜”来抒发自己满腔热情却仕途不得志、报国无门的感慨和不平。咏史抒怀,将荒芜、苍茫之景与凄凉的心境融合。借景抒情发挥得淋漓尽致。(二)限定鉴赏角度,鉴赏全文(全诗)或某个段落例一,2005年春考第23题:本文第二自然段文质兼美,请就其语言特点,举出一例进行赏析。(3分)解析:“请就其语言特点”限定必须从语言特点上选择角度,如修辞手法丰富;句式散整结合,节奏铿锵,读来琅琅上口;含蓄蕴藉,意境悠远等角度,再选一例分析表达效果。叠词的表达效果:形象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性质、状态;琅琅上口,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例如,《冷泉亭记》中“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中,“薰薰”写出了春天花草香气浓郁的样子,“欣欣”写出了春天草木繁盛的样子,描绘出了赏心悦目的无限春光,又使文章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句式整散结合的表达效果:整句指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主要指对偶句和排比句。整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便于抒情。散句指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句式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整散结合让文章节奏明快,舒缓自如,读来琅琅上口,而且充满抒情和论证气势。例如《伶官传序》语言富于变化并且感情充沛,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这一特点。本文句式的整与散和叙事的急缓相匹配。如第二段叙述晋王遗命,文势较缓,全用散句。而后文写得天下的盛则采用句式整齐的四字句或六字句,两两相对,连贯而下,一气呵成,有如急风骤雨,气势逼人。写失天下多用四字句,节奏较快,突出军溃如山倒无可挽回的败势,无论整句还是散句都与作者表达感情的需要合拍。例二,2003年秋考第20题,这首诗的颈联(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出其中的两点。(2分)答案:色彩(红、白);声音(画角);动态(催、起)三点中任选两点。(三)炼字(炼句)炼动词,多从描绘(所描绘主体,如梅、瀑布)状态入手;炼名词多从意境角度入手。分析时要分析所炼的字在诗词中的含义(描绘出了什么状态或营造出了什么意境),以及这个字的表达效果(联系诗词的主旨来谈)。例三,2002年秋考22题:乙文中,“随园担粪者”在农历十月中报告主人,梅树“有一身花矣”,作者将这句话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