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养生与保健
什么是养生与保健
为什么要养生与保健
如何进行养生与保健(饮食、运动、心理)
一、什么是养生与保健?
中华民族有着悠远流长的养生历史,早在二千多年
以前就重视养生之道,经过后世医学家、养生学家的不断
总结、补充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养生学派。传统养生学
的特点是,与中国古代哲学、传统医药学密切相关,具有
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拥有丰富的养生方法。如传统的气
功,古老的太极拳、华佗的五禽戏都是用来修身养性的,
《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是唯一以圣王命名的书,这
就意味着生命之学、养生之道在我国古代文化中被认为
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和大慈悲。
可见,养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
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我们的先民在长期生活实践
中认真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
保健与养生是紧密相随的,简单的说,养生:保养身体;保健:保护健康。养生保健:保养护理身体的健康,使人长寿。养生保健是一种综合的维持健康的行为,养生保健追求的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生命的长寿,还有身心的健康,生活质量的提高,人能活得更健康、快乐。
总之,养生保健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目的的科学理论方法。
二、为什么要养生与保健?
健康是人的第一需要,健康是人生的最大财富。世界卫生组织(WHO)在给健康的定义中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体格、精神和社会交往的健康状态。
就是说健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躯体健康。是指身体不单单没有疾病,而且还有生命质量的满意度。因为身体是我们生活的根本,健康的身体是长寿的先决条件;二是心理和行为健康。它包括认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很显然,吸烟、酗酒、吸毒等不良行为是不健康行为;三是人类与其所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融洽与和谐,即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饮食不当危害健康
人的健康需要汲取饮食营养、行为营养、心理营养。饮食营养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手段,“吃”的营养不是靠“大鱼大肉”实现,其实吃的好不等于营养好,不是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的俗语吗?如果不注意饮食平衡,暴饮暴食或偏食都有害健康。
(二)不运动影响健康
运动属于行为营养。比如有人计算,一个人3天不活动,他的体力丧失5%,如果坐在办公桌前一个月没做任何活动,他的身体状况只有一个月前的60%那么好。人不运动身体发胖,增加脂肪。脂肪增加,毛细血管就会增长,从而增加了心脏的负担。如果过度安闲,长时间不从事体力和脑力活动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就会使人气血凝滞不畅,各脏腑组织机能减退,肌肉筋骨功能减弱,从而少食消瘦,或则发胖臃肿;或则思维迟缓,记忆力减退,动则心悸,气喘、出汗,“百病乃变化而生”(《内经》)。
(三)心理疾病侵扰健康
当今社会,各种竞争非常激烈,各种关系相当复杂,人们的生活节奏普遍加快,压力日益加大,有些人不适应这些,容易造成心态不好,精神压力大,引起心理失衡,出现失眠,精神萎靡,心烦意乱等亚健康的表现,甚至可导致高血压、溃疡病、忧郁症等心身疾病。心理健康状态和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家庭、社会、事业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来自心理学家的统计表明,约有70%的心理疾病患者是因为忽视自己的心理状态而加剧了病情的发展,加速了心理恶化的进程。
二十一世纪,以人为本,科技、教育与健康将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健康成为现代人关注的热点,保健养生已成了公共的话题,现实中不是流传这样一些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得病就是挣钱”、“有什么不要有病,没什么不要没钱”,人们已对自己的健康越来越重视、关注。如果我们不懂保健,天天处在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那么势必影响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且还是生理的、心理和社会的一种完美的状态。人要获得健康,生活方式也极为重要,从呱呱坠地到髦耋之年,生活中各种精神的、物质的有害因素会时时侵扰你,每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生存环境、生存方式、生活态度。因此,必须建立起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保健养生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生命方式。
保健养生最积极的意义就是如何让身心过得健康愉快又有价值(意义),使人觉得充实、乐观、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