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doc

格式:doc   大小:82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doc

上传人:zxwziyou9 2019/1/23 文件大小:8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目的要求:。。、结构的安排上匠心独运的手法。、蔺相如两个人物性格鲜明对照,进而领会将相交欢对当时赵之兴亡的重要意义,以及今天的现实意义。《史记》的历史、文学价值,以及对后代的影响。重点难点:(一)本课的学****要点是:①掌握若干多义词的用法和文言文的使动用法;②了解本文通过三个故事刻划人物的写法;③认识蔺相如的爱国精神和廉颇勇于改过的高贵品质。(二)本课的难点是古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和一词多义的现象。:拜、易、书、遗、患、报、走、质、却、急、遇、去。:负、徒、幸、引、以、亡、见、因、谢。:臣舍人相如止臣曰;秦王恐其破璧;毕礼而归之一、①《垓gāi下歌》(选自《史记·项羽本纪》)②《陈涉世家》(初中)③《廉颇蔺相如列传》(高2002级1册;高2005级6册)④《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高2002级2册;高2005级1册)⑤《信陵君窃符救赵》(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高2002级4册;高2005级6册)⑥《毛遂自荐》(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高2005级5册)⑦《屈原列传》(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高2002、2005级6册)⑧《报任安书》(高2005级6册)附:高中2002级二册P359《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将括母》;P321《史记·项羽本纪赞》《韩非子》:楚人和氏得玉璞pú(于)楚山中,奉而献之(于)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氏为诳kuáng而刖yuè其左足。及厉王薨hōng,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名曰“和氏之璧”。(摘自《短篇文言文译注》P263~264;另见高2002级三册课本P358)①和氏璧的来历。春秋时期,楚国有个人叫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璞(里面包着玉的石头),他就献给楚厉王。楚厉王让玉匠鉴定,玉匠说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楚厉王认为卞和欺骗他,就砍掉了卞和的左脚。后来,楚武王即位,卞和又捧着璞来献给楚武王。楚武王也让玉匠鉴定,玉匠又说是石头。楚武王也认为卞和欺骗他,就砍掉了卞和的右脚。到了楚文王即位的时候,卞和抱着璞在楚山下大哭,一连哭了三天三夜,眼泪都哭干了,流出血来。楚文王听说后觉得奇怪,就派人去问卞和:“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你为何哭得这么悲伤?”卞和答道:“我并不是为被砍掉脚而悲伤,我是为宝玉被称作石头而悲伤,为忠贞之士被称作行骗之徒而悲伤。”楚文王就命令玉匠剖开璞,果然得到宝玉,因此,就把这块玉命名为“和氏璧”。②赵惠文王怎么得到和氏璧的?自楚文王后,和氏璧一直留在楚国。到楚威王时,楚相昭阳有一次举行盛大宴会,拿来和氏璧让大家观赏,结果席间和氏璧不翼而飞。昭阳怀疑是张仪所偷,因为当时楚威王不收留张仪,张仪穷困潦倒,寄昭阳门下。昭阳把张仪打得皮开肉绽,打死过去好几次,张仪这才离开楚国,到秦国去。后来昭阳曾出千金求购此璧,但偷璧的人不敢出献,因此昭阳最终没能找到和氏璧。有一天,一位远客来到赵国宦者令缪贤的府前,拿着一块玉璧叫卖。缪贤见此璧白润无暇,宝光闪烁,就花了五百金买下。后来缪贤让玉匠前来相玉,玉匠大吃一惊,说这就是真正的和氏璧。缪贤异常惊喜,连忙秘藏起来。但早已有人将此事报告了赵惠文王,赵王向缪贤索取,因为缪贤非常喜爱和氏璧,所以没有立即献璧。赵王大怒,趁出猎之机,突然来到缪贤家里,搜走了和氏璧。赵惠文王就是这样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上缪贤说的“臣尝有罪”就指此事。③和氏璧价值十五座城吗?说和氏璧价值连城当然是夸张的,秦昭王用十五座城来交换,当然只不过是一种欺骗的手段罢了。但和氏璧的确不同于一般的玉璧,它有独特的功能。据古书记载,和氏璧大致是圆形中有一小圆孔的板状体,就好像是一个中间掏个圆孔的圆饼。把它放在黑暗处,它能熠熠发光,能除尘埃,能避邪魅,因此又称“夜光之璧”。把它放在座位间,冬天则非常暖和,可以用来代替火炉;夏天则非常凉爽,百步之内,蝇蚋不入。所以称和氏璧为稀世珍宝、“天下所共传之宝”是一点也不过分的。④秦昭王得到和氏璧了吗?当时,给缪贤相玉的玉匠偶尔来到秦国,给秦昭王治玉,玉匠无意夸起了和氏璧,提到它的下落。秦昭王知道赵惠文王得到璧,便想把璧骗到手,于是才有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由于蔺相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