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4
文档名称:

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ppt

格式:ppt   页数:6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ppt

上传人:hnet653 2015/10/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促进民族团结 维护国家统一

做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促进派
“三个离不开”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内容提要
民族理论
政治现实
云南民族概况
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民族理论




回总目录

在古希腊时期,“民族”一词就开始使用。
意大利学者马奇(1851)就说:“民族是具有土地、起源(即有血统)、习惯、语言的统一。”
瑞士--德国布伦奇里(1852)认为:“民族者、民俗沿革所生之结果也,民族最要的特质有八:(一)其始也同属一地;(二)其始也同一血统;(三)同其肢体形状;(四)同其语言;(五)同其文字;(六)同其宗教;(七)同其风俗;(八)同其生计,由这八种因素相结合,并传之子孙,久而久之,则成为民族”。(梁启超《饮冰室全集》卷五说二)
民族与国家
英文辞书中,民族(nation)一词,既可解释为民族,又解释为国家。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欧美国家都形成了单一民族国家。
“民族自决”原则:传统帝国统治下的任何一个群体,如果自认为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并获得国际社会的某种承认,都存在通过“民族自决”获得政治上独立建国的可能性。(例:东帝汶,2002)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左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我族也”。(“北狄,东夷,南蛮,西戎”)
华夷之辨,又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

古代使用的“族类”概念,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国古代的民族概念。
南朝宋齐时期,道士顾欢在《夏夷论》提出:“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而露首偏踞,滥用夷礼,云于剪落之徙,全是胡人,国有旧风,法不可变。” [这是最早使用“民族”一词的文献。这里的“民族”一词与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其义相近。]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是在十九世纪后半期,受到日本文汉字“民族”一词的影响而出现的。
20世纪初,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中国民族、东方民族等概念
杨度、章炳麟(太炎)等使用“中华民族”的概念
汪兆铭《民报》第一号提出民族“六要素”
一,同血系
二,同语言文字
三,同住所(自然之地域)
四,同习惯
五,同宗教(近世宗教信仰自由,略减其例)
六,同精神体质

这个是中国人对民族下的最早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