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空气中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docx

格式:docx   大小:16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空气中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docx

上传人:花开花落 2019/1/23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空气中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空气中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空气中的颗粒物是空气中固体和液体颗粒物的总称。按其粒径大小,可分为粗分散系(粒径>10μm)和胶体分散系(~10μm)。其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粒径小于10μm为可吸入颗粒物(PMl0),由于粒径较小,易于直接进入呼吸道和肺中,危害人体健康。(),大部分有害元素和化合物都富集于细颗粒物上,硫酸盐、***盐、铵盐、含碳颗粒、金属颗粒、矿物质等是细颗粒物的主要成分。细颗粒物粒径越小,其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和被人体吸收的比率则越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越大。那么,空气中的颗粒物,特别是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呢?一般来说,空气中的颗粒物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其中,呼吸道吸入是最主要也是危害最大的途径之一。粒径越小的颗粒物对人体危害越大,粒径超过10微米的颗粒物可被鼻毛吸留,也可通过咳嗽排出人体,而粒径小于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可随人的呼吸沉积肺部,甚至可以进入肺泡、血液。~2μm的高密度颗粒物最易被吸入并在肺泡区沉着。Churg等用电镜对10例温哥华居民的肺脏解剖标本分析发现,沉积在肺实质内的粒子96%,提示肺脏对此粒径范围的颗粒物具有较高的选择滞留性。,通过对肺粘膜的直接刺激作用,作为异物引起炎症反应或作为致敏原导致过敏反应等,引起肺泡和粘膜损伤、支气管及肺组织炎症、慢性纤维化,加重哮喘,甚至导致肺心病等。此外,吸附于颗粒表面的可溶性毒性物质则可进入血液,对肺组织、心脏乃至全身各器官造成损害。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抵抗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对人体的侵害,在体内形成了大量的屏障结构,主要包括气血屏障、血脑屏障、血睾屏障、滤过屏障、血胎盘屏障等,这些屏障结构是人体的保护性机制,对维持机体健康和正常机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体的屏障结构由多层细胞或组织构成,如:气血屏障位于肺泡与肺泡毛细血管之间,由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液体层、肺泡上皮细胞层、上皮基膜、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间隙、毛细血管的基膜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六层组成;血脑屏障由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及其之间的紧密连接、毛细血管的基膜、神经胶质细胞的突起组成;血睾屏障由毛细血管的内皮和基膜、毛细血管与曲精小管之间的结缔组织、曲精小管的基膜、曲精小管的支持细胞及其之间的紧密连接构成;滤过屏障位于肾小囊,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非细胞性基膜,上皮细胞足突之间的裂隙膜构成等。由于由多层细胞构成,细胞之间联系紧密,仅有数纳米或数十纳米的间隙,它们只能允许少量小分子物质通过,如:滤过屏障只允许分子量在7万以下的物质通过,而大分子物质如激素分子、药物、***等则不能通过,被阻止于屏障结构之外。机体通过这些屏障结构维持自身的稳定和功能的协调。机体的屏障结构能阻止大分子物质的通过,却不能有效拦截纳米级颗粒的通过,纳米颗粒比同种物质的微米级颗粒更易进入血液循环和沉积于各器官组织。研究表明,一旦颗粒到达肺间质部位,就会穿过肺泡上皮细胞进入间质组织到达血液循环或进入淋巴循环后进而转移到血液中,然后分布到全身。Berry等用30nm金颗粒对小鼠进行气管灌注,30min后在肺泡毛细血管的血小板中发现有许多这种颗粒表明颗粒能穿过肺泡上皮细胞。Oberdorster等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