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工资制度
企业工资制度是关于企业定额劳动、标准报酬的制度,它是企业内部多种分配的基础,是确定和调整企业内部各类人员工资关系的主要依据,也是企业制定内部工资计划的重要参考。本节着重探讨结构工资制、岗位技能工资制、岗位薪点工资制、技术等级工资制、岗位等级工资制、职能等级工资制、提成工资制、谈判工资制、自助式薪酬。
一、结构工资制
结构工资制是指基于工资的不同功能,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工资单元,各单元又规定不同的结构系数,组成有质的区分和量的比例关系的工资结构。结构工资制的构成一般包括六个部分:一是基础工资,二是岗位工资,三是技能工资,四是效益工资,五是浮动工资,六是年功工资。
一、结构工资制
(1)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的基础工作。将全体员工的人数、工资、工作年限、学历、职称、技术等级、生产(工作)岗位、职务等登记造表,进行综合分析,对员工劳动进行归类分析;
(2)设计结构工资制的基本模式。确定设立工资单元的数量和每个工资单元所占比重;
(3)确定各工资单元的内部结构。即按照岗位测评办法,确定岗位工资单元中各类岗位的岗位顺序;
(4)确定各工资单元的最低工资额和最高工资额。各单元最低工资加上奖金和一部分津贴的总和不能低于本地区执行的最低工资标准;
(5)测算、检验并调整结构工资制方案。通过以上几个步骤,在结构工资制雏形基本形成的情况下,再做进一步的模拟、试运转,并进行适当的修改调整;
(6)结构工资的实施、套改。在原有工资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结构工资制度的改革的,一般是按照员工原标准工资的一定百分比就近套人岗位(职务)工资,或套入技能(技术)等级工资。
一、结构工资制
结构工资制是我国国有企业在工资制度改革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工资制度。工资改革之初,为了打破旧的工资体制,在政府允许的自主权范围内,进行内部的工资制度改革,就是在保留;日的工资制度的基础上,引进新的分配机制,建立了新的工资单元,逐步形成了兼顾各方面关系、体现各种劳动因素的结构工资制。结构工资制的适用范围较广,目前我国有很多企业包括一些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都实行了这种工资制度。从严格意义上讲,岗位技能工资也属于结构工资制。
二、岗位技能工资制
岗位技能工资制是以按劳分配为原则,以劳动技能、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和劳动条件等基本劳动要素评价为基础,以岗位和技能工资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基本工资制度。岗位技能工资制充分突出了工资中岗位与技能这两个结构单元的特点。它更有利于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更能够调动员工努力提高技术业务水平的积极性。
岗位技能工资制包括劳动评价体系、基本工资单元和工资标准的确定、辅助工资单元的设置等方面。其中,基本工资单元由岗位工资与技能工资两大部分组成。实施岗位技能工资制,大致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二、岗位技能工资制
(1)建立岗位劳动评价体系
岗位劳动评价是将各类岗位(职位)、职务对职工的要求和影响归纳为劳动技能、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劳动条件4个基本要素,通过测试和评定不同岗位的基本劳动要素,对不同岗位的规范劳动差别进行评价,并把它作为确定工资标准的主要依据。4大要素进行分解、细化以后,就成为便于具体测评的若干子要素,即岗位劳动评价指标。
劳动技能要素评价主要反映不同岗位、职务对员工整体素质和专门技能的要求,评价指标包括学历、实践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等。根据不同岗位的需要,还可以再将指标细分,例如,学历可分为硕士、本科、大专、中专、高中等不同层次。
劳动责任要素评价主要反映不同岗位(职位)、职务对员工工作责任的要求,评价指标主要指工作对企业经营的影响程度,包括产品质量、数量、成本以及安全卫生等方面。
劳动强度要素评价主要反映不同岗位(职位)、职务的繁重程度,主要通过劳动紧张程度、劳动疲劳程度、劳动姿势和工时利用率等指标衡量。
劳动条件要素评价主要反映不同岗位职务的危险程度、危害程度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和不同工作班次对员工生理、心理的损害程度。
岗位劳动评价是一个系统,它是由评价指标、评价标准。
二、岗位技能工资制
(2)确立岗位工资单元
岗位工资是根据职工所在岗位或所任职务、所在职位的劳响责任轻重、劳动强度大小和劳动条件好差并兼顾劳动技能要长高低确定的工资。
员工的岗位工资应按照行业、企业岗位劳动评价总分数的;高低,兼顾现行工资关系,在岗位归类的基础上区别确定,可以一岗一薪,也可以一岗数薪。不同的行业、企业,其岗位工类别不一样多,岗位工资标准也有区别;同样的岗位名称,内不同的行业、企业,甚至同一企业在不同的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