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木林琴瑟 :为现代诗歌把脉.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木林琴瑟 :为现代诗歌把脉.doc

上传人:n22x33 2019/1/25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木林琴瑟 :为现代诗歌把脉.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文/木林琴瑟近日,关于诗坛现象的争论,似有添柴加火之势,愈烧愈旺。对峙的架势,是一大批先锋诗人群起围剿驳难者,一时造成撞了马蜂窝的郑教授身处众矢之的,彷徨无助。旁观者概莫能言,因为诗歌的门槛,阻绝了他们发言的资格。在此情况下,我做为一名对诗歌不算外行也写过先锋诗歌的诗者,想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何为诗?不懂诗歌的人,以为诗歌就是几段分行的文字,人人都可称为诗人;装懂的人,喜欢以标新立异、意象夸张来显示自己的先峰作派,并以此来修饰自己的诗人身份。对于这个二元选项,我都不敢苟同。尽管郑教授据此断言“诗歌已死亡”,未免言过于重,但是他所提出的“诗歌通行证”五要素:韵味、意象、美感、节奏、正常的思想情感,还是有助于当前诗坛乱象中的诗歌甄别。诗评家王玉树先生说:“诗就是把话说得曲折。”无可否认,诗歌应有一定的曲折性,这种曲折符合了我们的审美起伏,使我们在品读过程中拓展了想象空间。但现在的诗人很激进,他们不是追求那种合理的曲折,而是把诗写得曲折,曲折,再曲折,并最终写成别人看不懂,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水平。于是就有了朦胧派,先锋派诗歌的兴起。  现在,口语诗、梨花体诗又在大行其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说,朦胧派、先锋派还能给人以故弄玄虚之感,那么口语诗、梨花体简直就是对诗歌艺术的糟蹋,它把神圣的诗歌艺术一下子从象牙塔拉入了地下垃圾储藏室,使过路者皆可踩踏而过,也造成了大众对诗歌和诗人的负面认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对于口语诗、梨花体、自慰诗的代表人物赵丽华、沈浩波之流,我不屑于评论。下面只想说一说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      朦胧诗、先锋诗好不好?不能一概而论,任何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都会具有时代的特征。在诗歌泛政治化、口号化的七十年代,朦胧诗必然会做为一种避世的产物得以衍生;在诗派林立的八十年代,好勇者拿起先锋的号角也是不足为怪。毫无疑问,它们对于繁荣诗歌艺术,具有助桨推船的作用。朦胧诗的优点,在于它运用了象征手法,使诗歌具有含蓄朦胧的美感。朦胧即使不能成为主流,但一定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因为它符合了诗歌含蓄、意象、美感的基本要求,留给了读者品味的空间。一首好的诗,应是第一次读,不全懂;第二次读,稍懂;第三次读,基本懂。适度的朦胧,正好体现了这种要求。本人写了一首大家熟悉的性诗《黑夜里的烛光》,就是一首朦胧诗,以烛光的光晕象征慢慢膨胀的性欲,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如果这首诗,不用朦胧的写法,直抒胸意,那就变成了:“我很冲动,我要开始亢奋了........”一种神圣高洁的人类性欲,就会变成动物叫春般那么扰人刺耳,这与下半身诗人沈浩波之流又有何异?所以,朦胧是一种美,是一种欲遮还羞的美,诗歌中不能少。这也是诗歌界给于朦胧诗应有地位的原因。但是,朦胧诗有一个要求,就是意象要连贯,要给人看懂,朦胧诗不等于晦涩难懂,晦涩难懂的诗肯定没有美感。现在有的诗人,以为愈写得晦涩难懂,就愈朦胧,就愈见水平。这是不懂诗歌的基本原理,甚至连诗的概念都没搞清楚。何为诗?“诗歌就是把抽象的思想情感,通过意象塑造表达出来。”这个意象肯定是完整的,即使摸不着也是看得见的。木林不是诗歌理论家,但我一直这样为诗歌定义,并遵而循之。这句话是与王玉树先生的“诗就是把话说得曲折”是相符的,因为不是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意象说出来。在朦胧诗诞生后的二十多年里,先锋诗歌一直不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