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马太福音二十章——天国的原则一恩典大于律法(在葡萄园做工的比喻) 二死里复活原则(耶稣第三次预言自己的死) 三为首的是仆人(为首与为仆) 四瞎眼的得看见(治好两个盲人) 一恩典大于律法(在葡萄园做工的比喻) 背景资料这个比喻中的故事是在葡萄收成的时候,为了在雨季前赶收成的工作,在犹太任何一个村庄或市镇的街头都可能发生这幅画面。假若收成的工作在雨季来到以前没有完工,葡萄就会腐烂。所以收成是一件拚命赶时间的工作,任何的工人都受欢迎,即使做一小时的工作也是好的。同时,耶稣时代巴勒斯坦的经济相当不景气,失业率很高,所以即使在收割的季节,仍有大批散工可以随时雇用。这幅场景让我想到: 马太福音 9:35-38 庄稼多,做工的人少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各样的病症。他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于是对门徒说:“要收的庄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看到收成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是因为他爱灵魂的心。为了灵魂主人愿意不惜一切代价来抢救这工程,并且恩待每一个和他同心同工的人。思考:我是否真正明白主的心意? 在市场上站的人并不是在街头巷尾浪费光阴的游手好闲者,巴勒斯坦的市场也是交换劳力的地方,人们早晨带工具出去,等有人来雇他去工作。有的人等到下午五点,表示他们是何等迫切地需要工作。这些人是雇工,他们是最低层的工人, 他们的生活经常很不安定。在某程度之下奴隶与仆役至少是家庭的附属,他们是在这个家庭团体之内;他们的命运与家庭的命运兴衰有关,但在通常的情形之下决不会有捱饿的危险。那些雇工就不一样了,他们并不附属于任何团体,完全听命于雇用机会的摆布,所以常在饥饿的边缘上挣扎。我们已经看到一天的工资祇有一钱银子,如果他们有一天没有工作,家里的孩子就得捱饿。没有人能够从一天一钱银子的收入中有所积畜,因此一天没有受雇就是他们的灾难。思考:我是否真心知道别人的苦难? 在比喻中的时间,指犹太人一天从日出,即早上六点钟开始,直计算到下午六时为止,「清早」(上午六时)、「巳初」(上午九时)、「午正」、「申初」(下午三时)、「酉初」(下午五时),「晚上」:即黄昏六时(见 12 )。按照当时的习惯,薪金是在当天发放的。‘一钱银子’,(即一“得拿利”) 是通常付给一个工人一日的工资。。园主只跟第一批工人讲定工资,后来的都是园主可以任意给的,然而后来的也得了一钱银子,心里一定十分惊喜和感恩!看到后来的都得了一钱银子,那工作了十二小时的工人就忘记了和园主的约定,以为自己必定可以获得更多的工资,但结果却令他们大失所望。其实主人把全薪发给迟雇的工人,完全是出于他的怜悯与慷慨。他们也需要与其他工人一样,养妻活儿,维持生计。况且,园主按议定的薪酬发给早雇的工人,并没有任何不妥的地方。“红了眼”就是嫉妒的意思。思考:我是否真的认识自己? 地中海一带的富人常会给穷人相当多的礼物,而赢得慈善家的好名声,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由于在古代社会中,地位与角色息息相关,那些抱怨做一整天只拿到一天工资的人,会被视为很不礼貌,不懂感谢。「恶眼」希腊文的原意。“邪恶的眼”是用来表示忌妒和吝啬的。直译;红了眼。此处隐指这些因主人的慷慨而嘀咕的工人,被打发走的时候十分羞惭。犹太人都承认,神才是万物的拥有者,祂在赐与的时候,总是仁慈为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