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皮影的历史.docx

格式:docx   大小:22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皮影的历史.docx

上传人:雾里行舟 2019/1/26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皮影的历史.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皮影的历史兴于清代,分南路和北路二派。南路即晋南皮影,分布在候马、运城、临汾、新锋、曲沃等地,造型受陕西东路皮影影响,影人高约33厘米,装饰性强;北路即晋中皮影,分布在孝义、文水、广灵、灵丘、浑源、代县等地,影人造型和演出风格受北京西城派皮影影响,早期用纸糊舞台,后改用纱蒙舞台。山西皮影制作多用小口齿母牛皮,选料考究,不用病死或老牛皮。唱腔在不同地区采用上党梆子和秦腔。皮影在陕西又叫"影戏"、"影子戏",几乎遍及陕北、陕南及关中各地,乡绅官府家和平民百姓家的均有不同规模的影箱。民间影箱虽小却也行当齐全,多能凑出十出戏来。陕西皮影有东、西、南三路,影人形制大小和表演唱腔均不一样。东路一派主要在咸阳以东、华县、华阴、渭南、大荔一带,以碗碗腔皮影为代表。其影人形制小巧、约28厘米左右、男性角色多豹头深目、女性角色则妖媚秀丽。西路一派分布在咸阳以西的宝鸡、陇县一带。以弦板腔皮影为代表。影人形制较大,约40厘米,头脸多刻通天鼻梁。南路一派皮影,其影人形制介乎东西路之间,一般约24厘米左右。又叫"皮囡囡"、"羊皮戏"。在年节和民俗活动时演出,名目繁多。为祈求蚕桑获得好收成,要演"蚕花戏",村中发现有偷盗行为,查获后要罚款并演"禁格戏",内容为《封神演义》、《西游记》等;求神拜神要演"还愿戏";造屋上梁要演"上梁戏",各种名目的迎神赛会要演"神戏";小孩过周要演"周岁戏",结婚要演"暖房戏",浙江皮影在造型上很少雕刻,人物五官和服饰多用鲜艳色彩组成。中国的戏剧有个共同特点,即表演中的写意手法,皮影亦如此,特别是皮影戏空间层次少,表演中更须虚拟的手法。舞台上本无水,《撑船》一段即运用船的荡漾颠簸,成功地写出水的意味;而老妇的几个动作,就把开门关门的情节演得若有门扇一般。甘肃皮影主要集中在陇东一带。即平凉、庆阳地区各县。如环县、华池、宁县、庆阳、镇原、泾川等地。据传明清时期这里已有皮影戏流传。陇东皮影以环县道情皮影戏为有特色,所用剧目多保留了传统的"图"和"卷"如《苦节图》《忠义图》、《牧羊卷》、《孝廉卷》,另有《韩湘子出家》、《孙宾坐洞》、《白蛇传》、《葵花镜》等。道情唱腔地方性很强属板腔系。所用乐器也保留了民间说唱形式,如干鼓、皮鼓、渔鼓、简板、甩棒、四股弦、小唢呐等。影人形制大者达30厘米,比例上头大身小,也有特色,其它环境衬件如殿堂帅帐、案几牙床、假山花屏多被缩小。影人制作也很讲究,忌用驴皮,只用牛皮。"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