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电机国家标准.pdf

格式:pdf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电机国家标准.pdf

上传人:drp539607 2015/10/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电机国家标准.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中小型旋转电机安全
�������一��
��通用要求
����������������������������������
��������������������������������������������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设计、制造和使用中小型旋转电机时的通用安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需要安全认证的一般用途中小型旋转电机.
��本标准亦可用于其他特殊用途电机的通用安全要求。
��本标准不适用于牵引电机和控制电机.
��各类电机特殊的安全要求应另订标准。
�引用标准
�����旋转电机基本技术要求
�����吊环螺钉
������通用橡套软电缆
������电机线端标志与旋转方向
������有溶剂绝缘漆试验方法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交变湿热试验方法
���������电线电缆燃烧试验方法
������固体绝缘材料在潮湿条件下相比漏电起痕指数和耐漏电起痕指数的测定方法
��������电机外壳防护分级
��������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灼热丝试验方法和导则
��������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用发热器的不良接触试验方法
��������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本生灯型火焰试验方法
������数值修约规则
�������接触电流和接地线电流的测量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总则
�������交流高压电机定子绕组匝间绝缘试验规范
�������交流低压电机散嵌绕组匝间绝缘试验方法
�������交流低压电机散嵌绕组匝间绝缘试验限值
��������电机磁极线圈及磁场绕组匝间绝缘试验规范
��������交流低压电机成型绕组匝间绝缘试验方法及限值
����������直流电机电枢绕组匝间绝缘试验规范
国家技术监督局����一��一��批准����一��一��实施
�������一��
�术语
���接触电流
��流入�������中图�表示人体阻抗网络中的电流。
���极化指数(���
��测量绝缘电阻时,试验电压施加�����时的测量值与施加����时的测量值之比(������������
���吸收比
��测量绝缘电阻时,试验电压施加���时的测量值与施加���时的测量值之比(�����������
���不良接触法
��评定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性的一种试验方法。
��利用特殊发热器模拟因振动、接触压力不足、不符合规范的安装和过电流造成接头或端子异常发热
的故障状态,以此评定其对保持该接头或端子的绝缘材料着火危险的影响。
���灼热丝法
��评定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性的一种试验方法.
��利用灼热状态的电热丝模拟故障产品中灼热元件的热源或点火源,以此评定在短时间内对与其接
触或临近的绝缘材料着火危险的影响。
���本生灯型火焰法
��评定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性的一种试验方法。
��利用燃烧规定发热量气体的本生灯火焰模拟周围环境发生早期着火情况,以此评定对产品外壳、绝
缘电缆、零部件着火危险的影响。
�标志
���每台电机应按�����的第��章要求设置铭牌和旋转方向标志.
���当电机绝缘的允许温升高于考核温升时,应在铭牌上同时标明绝缘等级和考核温升。
���电机若有专供电源中线的接线端子,则应标以字母符号“�
���电机保护接地端子附近应标以保护接地图形符号“④”,必要时再应用字母符号“��”标志。这些标
志均应可靠固定。
���保护接地软线的颜色必须为绿、黄双色,非接地软线禁止采用此色标。
���电机线端标志、旋转方向、旋转方向与线端标志的关系应符合������的规定。
��了电机应设置接线标志图,其线端标志应与电机的接线端子标志一致。在电机接线盒内用导电材料
制成的接线标志图,必须可靠固定,防止因脱落造成事故。
���电机上的所有标志可采用打印、雕刻、压制或其他有效刻印方法制造,标志材料及刻印方法应保证
标志清晰、耐用,在电机整个使用期限内应不磨灭和脱落。
���标志是否符合要求,应通过观察检查和按如下方法进行试验判定。
��首先采用浸有水的湿棉布擦抹标志���,随后再用浸有汽油的棉布擦抹���,每秒往复擦抹一次。
��在经过上述试验和本标准规定的全部试验之后,电机的标志仍应保持字迹清晰易辨,不能轻易�
去,无易于移动和能造成脱落的卷边现象.
�防护
���电机应有良好的外壳防护。不同使用场所判定电机外壳防护和适应性时需考虑机械强度、抗冲击
能力、耐潮性、阻燃性、耐腐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