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静心体悟自性.doc

格式:doc   大小:23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静心体悟自性.doc

上传人:小枷 2019/1/27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静心体悟自性.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静心体悟自性——读《六祖坛经》有感一、自性是永恒存在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深含哲理的偈语是六祖惠能见自性的直接表现。结合个人的知识体系,我认为自性通俗直白的解释就是超然于有形的物质或具体事件,形成具有一般规律性的、智慧的、正确的、应有的行为或者是全能的方法论。它是事物良性发展的主因,可能是既有的、既知的,也可能是后知后觉的,还可能真实存在却不为人所认知的,但是无论如何自性一定是现实存在的。因此吾辈当善思(自性)而后行。然而,善思也并非凭空想象、主观臆造,而是在博闻强识、不断历练的基础上,构建起自己的思维体系。这个思维体系必须是来源于周围的物质环境与个体主观能动的糅合。二、万法皆在自心中物质天然决定意识。学过马克思主义的人,自然不会是个唯心论者,至少不会是个坚定的唯心论者。但是不论是唯心还是唯物都没有错,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是物质世界(即全世界)的科学理论,而宗教的部分优秀的教义则是情感世界的科学理论,它是社会科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文社会里的科学方法论(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大部分人都认同的理念)。自然界中遵守质量守恒、能量守恒,而变化的在于外形,在于意识驱使下的行为结果造成的各种状态。在人类社会里,因为人们的意识追求,顽石被打磨成了精妙绝伦的钻石,树木被雕琢成形态各异的家具饰品,丝麻被纺制成形形色色的服饰,还有的海被填平,山被铲平等等。这一切都是在人们内心追求指导下的行为所完成的。虽然人们不能恣意地做到“想怎样就能怎样”,但是主观能动性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力。三、不具相而径行“舍利子,色不亦空,空不亦死,***,空即是色”。在需要深思的时候,一切物都是空无的。物质有形的相只是其存在的表现、存在的依托,自有其便宜。但是在人类社会,它不应成为人们行为固执的对象,成为人心纠结的客体。智者行事是不拘泥于形式的,他能超然于物相,功成于坚心径行。不具相,并不是否认物质的客观存在,而是缩小客观物质的作用,在自己的心念上,常能远离一切外境,不在所遇境上生心动念,强调自性的能力,使行为人善于控制运用客观环境的相来达到目标。四、清静无妄而见***望主要指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标的要求。它是人们行为的源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积极的、实干的、占社会主体的社会人,极力激起其团体成员的欲望,充分激发其自身的潜能,从而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那么为什么佛教又要求僧众信徒必须得无妄念呢?社会是从来都是多元的、需要平衡的,诚如道教、佛教、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