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自然农法为什么要强调免耕.doc

格式:doc   大小:51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自然农法为什么要强调免耕.doc

上传人:zbfc1172 2019/1/27 文件大小:5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自然农法为什么要强调免耕.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自1987年黄细喜、顾克礼将日本福冈正信先生所著的《自然农法》介绍到我国后,给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更新了观念,促进了中国式自然农法研究的进展。福冈先生是受我国老子“无为”哲理的影响,用于农业,经过实践遂总结出自然农法的新理念。不翻地(免耕)、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不用化学除草剂是福冈式自然农法的四***则。我们对自然农法深入研究后,发现不翻地及秸秆覆盖地面是四***则的主旋律。我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尽管尚未系统地总结出中国式自然农法。早在宋期就有吴怿发现“地久耕则耗”的自然规律,主张搞一季免耕,即在水稻收割前将豆类(拖泥豆)、禾谷类(高粱)从稻苗上撒到田里,此法一直流传至今。还有甘肃、兰州的沙田西瓜,将地里铺上一层沙卵石,使杂草无法生长,雨水能渗下去,种瓜时将沙卵石刨开,将西瓜种播在土中。西瓜行距大,所以刨沙卵石不太费事。据说沙田种瓜免耕时间很长,几代人都在这块地上种瓜,兰州沙田西瓜全国闻名,又大又甜。在湖南的水田田埂上,用斧头辟开一条缝,播入黄豆或绿豆,多盖上一把草木灰,就等着收豆子了。在四川山区,为了不使山土流失,采用了撬窝栽培法,即在灌木林中,每隔一定距离撬窝施入农家肥,播种玉米葵花等速生高秆作物。还有在洪水淹过的地方趁淤泥压住杂草、水分未干时播晚稻等作物,曾作为洪灾后的补救措施,往往能收到较好的产量。四川的稻后撬窝点麦;湖南将晚稻苗不翻地直接插在早稻行间;还有我国苏北滨海棉区,用草覆盖地面,防盐上返,巩固脱盐效果,第二年扒开草仍免耕点播棉花。据今2000年前的古书《范胜之书》中曾记载用枯草、落叶等物覆盖土壤,赖以保护、培肥土壤。以上所说,都是我国顺乎自然规律办事,不进行土壤翻耕,从事农业生产的一些范例。在福冈先生的自然农法还没有传入我国之前,也就是从1960年代开始,我国也有人在研究自然农法,称之为“自然免耕法”、“水稻免耕法”,说来也巧,都是从研究水稻免耕开始,也说明人类研究认识自然都有共同性,“无独有偶”有一定哲理。我国著名土壤学家侯光炯教授根据处女地湿润、肥沃的自然规律,又根据“水是水稻的命根子,又是水稻的病根子”自然规律,结合延边朝鲜族农民起垄种稻的经验,又综合了莫先武、鲁宗仁等人的试验,采取了起垄后连续免耕半旱式种稻的方法,使水稻根系处在湿润状态的毛管水控制之下,扩大了受光通气面积,有力地改造了我国南方稻区的低产烂泥田(缺氧)、冷浸田(温度低)、超肥田(易倒伏),使产量成倍增加。在垄背上免耕播种小麦获得丰收。后来又在垄沟内养鱼,养红萍,取得了“万斤萍、千斤稻、百斤鱼”的优势经济效益,现此方法已在我国南方大面积推广。在我国北方新疆汪明等人发现未被拖拉机翻到的地方,稻苗反而比翻过的生长得好,于是开始了稻田免耕的研究,发现稻田在连续免耕条件下,水稻产量不降低,反而有增产的趋势。新疆是利用天山的雪水灌溉,但春季气温低,融化雪水少,要发展水稻,扩大面积很困难。一次汪明发现收割机刚收过的稻田,由于放水人员不小心跑进去了水,结果散落在地面的稻粒,居然奇迹般地从稻草中钻出了苗,但其他杂草很少有钻出来的现象,特别是双子叶杂草,它们张开很宽的子叶,无法通过覆盖的稻草。通过试验,证明在免耕地上先撒播稻种,而后在稻种上覆盖稻草,必须满田盖,再灌水5cm深,等到稻苗钻出来后任其旱长一个月,便可进行干湿交替的灌水方法,等到6月盛水期再建立水层,这时的覆盖稻草已吸饱了水,不会飘起来压苗,到高温期稻草腐烂变成稻田的肥料。据试验,千斤稻草在不施任何肥料的情况下,能生237~290kg稻谷,这种方法有节水、防寒、省肥、治草等优点。汪明等人又发现,免耕稻田的杂草种子落在地表,一遇水,大有爆发之势,这时用化学除草剂,能将杂草减少到极少数量。但化学除草剂成本较高,施用方法各异,技术性较强,不易掌握,不管施用何种除草剂对稻苗还是有药害,表现在生长受抑制,或生育期延长,或产量低。后在古书《岭表录异》中得到启示,进行了免耕稻田养草鱼试验,发现每亩放养三寸长的草鱼30尾,在稻田有草时,草鱼不食稻苗,但水生杂草食尽后,就要将草鱼转移到别的有草田里,否则它们饥不择食,也会伤害稻苗的。汪明称草鱼为“万能除草器”,它们整天在找草吃,比人工除草还干净。在水稻免耕法推广的过程中,又有许多创新,如农场职工周文豪等人将老苜蓿地泡水一星期后,苜蓿苗黄而死,再将稻种撒入苜蓿田中,未施其他肥料,亩产稻谷千斤以上。经分析:苜蓿是优势牧草,早春发芽快,很快能覆盖地面,使其他杂草无法生存,所以在3年以上的老苜蓿地上极少有其他杂草,这与福冈先生用三叶草抑制杂草是“异曲同工”。但在老苜蓿地如果翻耕后种稻情况就不一样了,稻苗就会产生“三子病”,即独苗子、黑根子、红叶子。如果不施入磷化肥,产量很低,要等到第二年将头年翻下去的苜蓿再翻上来种稻,就生长正常了。据分析: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