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下派干部马广义驻村记实结缘那片贫困的土地,他选择勇敢地面对----2004年7月8日,厦工集团三明重型机器有限公司选派到宁化石壁镇邓坊村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马广义,跟随镇包村干部前往目的地——邓坊村。当天正下着大雨,泥泞的道路,路面坑坑洼洼,车子沿着盘山公路艰难爬行,陡峭的石壁、幽深的沟谷,人坐在车上,无不让人不时心跳加快。工具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蜿蜒前行了一个多小时,终于进村了。进村后小马愣住了:面前的小山村四周一片荒凉的景象,原先总在大脑中浮现的新时期山村风光,似乎突破间消失了。走进村委会办公室,只有两张并在一起的破旧桌子和几张破旧的椅子,周围堆满了旧报纸和垃圾,房前是由几木根柱子搭起的草棚,听说是过去是用来烤烟预检的,后来不用了,现在满地是牛屎。当晚,小马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无法安睡。他记取了邓坊村的基本情况,一项项正在过滤:与江西石城接壤的邓坊村,有11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69户,1726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696亩,多为山坡地,无稳定的灌溉水源,山地面积23830亩,多为光山秃岭,是一个边远的穷山村。是老区基点村,第二次国内革合时期,曾设立过红色苏维埃政权,领导宁化西乡的革命斗争,村里有48位青壮年参加红军,大部分在战争中失散牺牲,解放后经政府确认在册革命烈士28人,评为革命“五老”人员有9人。村资源缺乏,地理条件差,村民世代以种田为主,村民经济来源主要靠种烤烟、糯谷,和劳务输出。由于村土地资源小,水资源缺乏,农民种田效益低,2003年村民人均年收入1002元,没有固定村财收入。村负债18万元。此时此刻,面对一个负债18万元村,马广义深感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从结缘那片贫困的土地始,新的一页翻开了,生活的道路也像那崎岖的山路一样,将充满坎坷和曲折,他无法回避,只有勇敢地去面对。第三天开始,小马找到了村文书兼出纳张捷银的家,见到他一家住在20多平方米的又矮又暗的土木结构瓦房里,家里只有一台14寸黑白电视。中午,他精心准备了一餐饭,上桌的是一碗青菜、一小碗肥肉、咸菜、豆干。小马尝了尝黑乎乎的咸菜、豆干,有一股酸腐味,吃后满嘴纤维渣,很难咽下去。他们边吃边聊,张捷银说:“村里的村财一年有二万多元,主要是向上争取少量扶贫款、年终镇里转发的办公经费和国家下拨的森林管护费等等。村里开销很大,招待费一年要一、二万元…”。之后,他走访了其他村干部、困难户、外出务工户、军烈属户;与乡包村干部、在外工作人员、村小学教师、荒山承包户、个体户进行座谈。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内,他不分昼夜,戴着草帽、夜里打着手电走村串户,收集整理了50多条意见和建议。通过所见所闻理出了思路,总结了邓坊村所以落后的原因:因经济结构单一、市场意识薄弱、思想观念落后等原因,导致许多村民的生活仍然困难。虽然城市建设的大框架为周边乡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遇,提供了平台和空间,但资金短缺、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稀少,形不成明显的经济链。在困难中,马书记和村干部一班人理清思路与出路的焦点:一是邓坊村交通闭塞高山峻岭道路崎岖难走,成为该村发展的最大阻力。二是村部所在的办公室还是借用的而且需要整修,尤其是背面山体滑坡,村部随时有倒塌的危险。三是整个村一千多号人口居住很分散,有的相隔20多公里,自已起锅灶买菜还得到十几公里的镇所在地买。“作为上级党组织下派的父母官,为这里的村民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