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明代戏曲杂剧明代戏曲主要由杂剧和传奇这两大部类组成,但明杂剧的艺术地位和总体影响既不及蔚为主流的明传奇,与元杂剧相较也大为逊色。一、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明初杂剧的核心人物是皇子皇孙朱权和朱有燉。他们左右并影响着一批文人墨客,从而形成一个宫廷派杂剧创作的小群体。喜庆剧、道德剧和神仙剧是其主要创作类型。朱权(1378—1448)是明太祖第十七子,卒谥献王,世称宁献王。作杂剧12种,今存两种。代表作《卓文君私奔相如》,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朱权还作有兼戏曲史论与曲谱为一体的《太和正言谱》(1398年),分戏曲体式15种,杂剧12科,收录和品评了金、元、明初杂剧、散曲作家203人,认为戏曲乃盛世之声、太平之象。朱有燉(1379—1439)号诚斋,明太祖第五子之长子,袭封周王,谥宪,世称周宪王。是明杂剧史上作品较多的作家,今存杂剧31种,总称《诚斋传奇》。其中较好的有《香囊怨》.贾仲明(1343—1422),山东淄川(淄博)人,明成祖御前侍从,深受皇帝宠爱。有人认为《录鬼簿续编》也系他所作,该书对研究中国戏曲史很有价值。所作杂剧16种,今存5种。其中《升仙梦》写桃、柳二妖被吕洞宾度化成仙。《萧淑兰》写少女初恋。杨讷,字景贤,号汝斋,蒙古族人,写过杂剧18种,今存两种,其中《西游记》共6本24出,多数情节与百回本小说《西游记》并不一致。这一时期知名的作家尚有刘东生,浙江绍兴人,作品《娇红记》(2本8折)写申生和娇娘的恋爱故事,情深句丽。为传奇《娇红记》的再创作作了铺垫。二、明中后期杂剧从弘治、嘉靖年间开始,以王九思,康海为代表的杂剧创作发生了新的转机,到万历前后更出现了以徐渭为杰出代表的杂剧创作高潮期,一大批作品脱颖而出。因此明代中后期的杂剧创作有其连贯发展的历史。在创作上倾向,打破了风花雪月、伦理教化与神仙道化的偏狭局面,题材不断拓宽,思想逐渐深化,张扬个性、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剧与伦理反思剧出现不少。从艺术体式上看,嘉靖之后的杂剧大都是南北合套或纯为南杂剧,北杂剧的纯北曲式从总体上看已经终结。比较重要的作品,有王九思的《杜甫游春》,康海的《中山狼》,冯惟敏的《僧尼共犯》,徐渭的《四声猿》,徐复祚的《一文钱》等。从整个明代戏曲大势来看,徐渭作为明杂剧的代表作家,汤显祖作为明传奇的代表作家,这是公认不争的事实。王九思(1468—1551)字敬夫,号渼陂,陕西户县人,“前七子”之一。代表作《杜甫游春》也名《沽酒游春》、《曲江春》,写大诗人杜甫在长安城郊春游时四顾萧然,触景生情,痛骂奸相李林甫,又与酒肆典质朝服买醉,拒受翰林学士之命,欲渡海隐去。这分明是借老杜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骂当道之黑暗,感个人之不遇。王九思还写了杂剧《中山狼》,开辟了明代单折短剧的体制。康海(1476—1540)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陕西武功县人,弘治十五年状元,也是“前七子”之一。代表作《中山狼》(4折)取材于老师马中锡的《中山狼传》。据何良俊《四友斋丛说》等书记载,此剧系影射李梦阳的负恩。但康海罢官后与李梦阳的关系一直很好,有学者提出怀疑。剧中所写,当是针对社会一般现象而发,是一种讽刺世情的寓言剧。在明中期包括传奇在内的戏剧中,徐渭的杂剧《四声猿》是彻底摆脱封建说教的迂腐,闪耀着新的思想光彩的杰作。《四声猿》语出于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鸣四声则更属断肠之歌。《四声猿》包含四个杂剧:《狂鼓史》一折,《翠乡梦》二折,《雌木兰》三折,《女状元》五折。长短无定制,所用曲调,有时为北曲大套,有时为南北兼用,还采用《鹧鸪》等民间小调,在形式上就表现出不受陈规束缚的革新精神。这已经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杂剧了。《雌木兰》和《女状元》都是写女扮男装的故事:木兰代父从军,驰骋疆场;黄崇嘏考取状元,为官精干。这两种剧都突出了女子的才能,“裙钗伴,立地撑天,说什么男子汉”,“世间好事属何人,不在男儿在女子”,对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提出针锋相对的挑战。而且,剧中写木兰从军,只为了怜惜老父;崇嘏赴考,不过是不肯受穷,全出于平常的人情。在《女状元》中,还对科举制度大加嘲讽调侃。这些地方,都显示了作者“不受儒缚”的性格。而另两种剧,思想锋芒更为尖锐。《翠乡梦》捏合了传说中红莲和柳翠的故事,又借禅宗思想来表达对禁欲主义的厌恶和批判。剧中写高僧玉通苦修数十年难成正果,却在一夕之间就被妓女红莲破了色戒;他的后身化为柳翠,沦落风尘,却一经点明,立时顿悟成佛。剧中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用禁欲的手段,决不可能达到道德完善,而且这种戒律脆弱不堪一击;倒是经历过人世的沉沦,反而能领悟人生的真谛。所以高僧不能成佛,妓女却能成佛。《狂鼓史》以历史上祢衡骂座的故事为素材,但把剧情改为曹操死后,在阴司由祢衡对着他的亡魂重演当日骂座的情景,因此可以直骂到曹操临终时“分香卖履”之事,更为痛快淋漓。剧中的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