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章翻译的性质、标准、要求及过程教学目标:准确理解翻译的性质、标准、要求;掌握翻译的过程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要点:翻译的性质、标准、要求;翻译的过程:理解阶段、表达阶段、校核阶段教学方法:交际教学法;语法翻译法教学步骤:技巧讲解;现场翻译;小组讨论;教师点评教学内容:附后目录第一节翻译的性质第二节翻译的标准第三节翻译的要求第四节翻译过程第一节翻译的性质自严复1898年发出“译事三难信、达、雅”的慨叹以来,中国译坛就一直存在着翻译的性质之争,一部分人认为翻译是一门双语交际的艺术,一部分人则认为翻译是一门有章可循的人文科学,还有人走折衷路线,认为翻译本身是一种实践技能和艺术,而翻译学则是一门科学。艺术派的开山鼻祖是林语堂先生,早在1933年他就指出翻译是一种艺术,现代中国译坛艺术派扛大旗的人物则是许渊冲教授,他认为(1982)翻译是一种“美化之艺术”,提出了“三美”(意美、音美、形美)与“三化”(等化、深化、浅化)的翻译美学思想。许教授认为(1993),翻译之所以是一门艺术而非科学,是因为“科学研究的是真,艺术研究的是美。”科学研究的是“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的理想;而艺术研究的是“有之不必然、无之不必不然”的理论。例如,陆游的词“红稣手,黄滕酒”(《钗头凤》)如果照字面译为:redhandssofine/yellowbranded-wine,英美读者看了译文会由red想起疾病与暴力,redhands让人想起英文成语catchsbred-handed(抓住某人正在干坏事),人家还以为唐婉是不是刚行凶作了案,正在饮酒壮胆呢。黄色(yellow)在英美文化中象征衰败、疾病、胆怯与背叛,故英美人多用:richbrown、gold来取代yellow这个令人产生不愉快联想的词。所以,许渊冲先生(1991)把“红稣手,黄滕酒”译为pinkhandssofine/goldbrandedwine,这里pink表示白里透红的颜色,相当于粉红或淡红,在英美文化中有健康、爱情和女性的联想,如pinkparty表示纯妇女成员参加的娱乐聚会,pinkcollar表示粉领职业女性。显然,第一种译文中red对“红”、yellow对“黄”,但这只是表面的形似,后一种译文遣词虽有调整,却是神似之笔。毫无疑问,准确流畅的译文是译者创造性劳动的结果。张经皓先生(1993)十分赞同许渊冲教授的观点,他也认为翻译不是科学而是艺术,一方面是因为“科学讲法规,艺术贵在创造”,“翻译不是遵从某些法规的机械地转换,而是需要创造力的语言再现艺术,所以人们原有的机器翻译设想始终未能取得圆满成功,”另一方面是因为“科学贵在理论,艺术重在实践”,一个翻译理论家译的东西并不一定高明。总之,艺术派的人士认为译无定规,文无钦本,一部名著每隔一段岁月便会有新的译本问世,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老翻译家董秋斯先生(1951)大力提倡“翻译是一门科学”,率先设想建立“中国翻译学”。他的“科学论”既强调文字转换的客观规律,又强调用科学方法总结翻译经验,建立可供后人借鉴的译论科学体系。当代著名翻译家沈宝基教授也一贯主张翻译应该注重思想性、科学性、创造性。湖南大学黄振定教授旗帜鲜明地提出“翻译是一门人文科学,它是研究双语转换中语言创造性转换的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这种科学把语言现象和双语转换活动当作外在的客观对象进行分析、描写、研究,以期获得带有普遍性的原则和规律。当然,这种原则和规律不象自然科学规律那样具有确定性、精确性、实证性和实用性,翻译学的原则和规律包含着审美过程中的创造性和灵活性。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1974)也认为“翻译的含义远比科学为大”,翻译是一门高于一般科学的人文科学,译者既要遵循语言系统和审美创造的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归根结底,完全令人满意的翻译始终是一门艺术”。奈达先生曾试图把中国成语“雨后春笋”译为growuplikebambooshootsafterthespringshowers,后来他发现译语读者接受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语言是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英美人竹子见得少,自然难以理解该中国成语的深意。看来,人的主观创造性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语言系统的客观规律,竹子在中国是一种常见植物,中国人便拿竹子作比,而蘑菇在英国随处可见,他们喜欢说springuplikemushrooms,所以,人们还是倾向于用springuplikemushrooms来译中国成语“雨后春笋”,这种做法体现了对语言系统本身客观规律的尊重。如果硬要直译,译文后就必须加注,否则不易被英美读者接受和理解。科学派的人其实并不反对翻译活动中包含的艺术创造性,但他们主张把语言科学的规律性和审美创造的主观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理性的观点更符合翻译的本质特征—翻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