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感悟南怀瑾的人生哲学国学大师南怀瑾所著的《南怀瑾讲演录》、《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和《庄子諵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讲述了许多问题,引发了众多读者的浓厚兴趣。本刊特摘张耀伟《》一文,诠释南先生在人生方面的思想,以飨读者。近一个时期来,我常常看书至深夜,由于从事新书编辑的原因,读得最多的是南怀瑾先生的著作《南怀瑾讲演录》和《南怀瑾与彼得•圣吉》,越读越难释手。很多时候,作为一个步入不惑之年的人,总是无法看透人生。李白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很多人满腹经纶,但常常让人感觉做人学问的贫乏。多少年来人生为何?何为人生?成为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谜。人生为何?人为什么活着?何为人生?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人生的形态林林总总,人生的目的五光十色,有美丽善良的,有丑陋恶毒的;人生有以服务为人生目的,以享乐为人生目的,以追求真善美为人生目的。而南先生则说“人生以人生为目的,没有另外的答案”。这是充满哲学思辨的回答。他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上来探析人生。南先生在讲演录中说:“明朝时一个年轻人讲人生啊,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只做三件事走路:自欺、欺人、被人欺,自骗、骗人、被人骗。我常常哈哈大笑,秦始皇、汉武帝、蒋介石等都是一样,也包括我嘛,也是一样。所以,我贡献人家,一个人的生活要检点一下。”人类生命从何而来?死后还有没有生命?这需要用本体论来研究。南先生在《南怀瑾与彼得•圣吉》中有较深刻的探讨。人的生命是什么?又需要从认识论上来分析。而人生的目的就关乎到价值论了。归结起来,要搞清楚人生为何,何为人生是认知科学、哲学等范畴的内容。《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在解释禅时讲道: 一转,八苦,五蕴。八苦: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五蕴(又名五阴)色:生理的,地、水、风、火、空。受:感觉。想:思想知觉。行:动力动能。识:精神。五蕴之苦可以写出很多小说、散文。经常有人会唠叨三句话:莫名其妙生来,无可奈何活着,不知所以然死去。这是对生命认识的混沌,痛苦矣! 二转,苦从何来?灭是道之果,道是灭之因。灭除一切痛苦,涅槃寂灭。人有很多欲望,想要得到,又永远觉得少一点,贪生又是现代人常常念道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在本体论上找寻解除贪欲的烦恼,南先生常以“无所住而其心”来教诲门生,也就是心境非常活泼,不被任何一个现象拖住了,非常潇洒的、空灵的。乃至倒霉也不掉眼泪不伤悲,得意也不特别欢喜。意即,一切放下!去你的吧! 三转,即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触受爱取有生死。一般未接触过佛学的人,似很难理解,听南先生解释后,其义并不晦涩,大致意思是,睡觉无意识就是无明,醒了就是行识,有力了,有思想意识了,身体有感觉了,名色即地、水、火、风、空。六人是声色香味触法,触就是触觉,受就是感受,爱即欢喜,有爱即取,有生即会有死。近年来,我在南先生的书中体会到些许中国文化中佛学关于生命科学的精髓。南先生博观而约取,娓娓道来人生的真谛“人生以人生为目的”。人们通常相信性格决定命运。这里的性格就是品格,我理解为是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人的天赋,人的教育程度,人的生活习惯,人的机遇,人的处事能力等。这里有形而上的,也有形而下的,每个人对世界的认识都不尽相同,但同样的机会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效果。目前中带来的不和谐,区域发展不均衡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