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博山名人.doc

格式:doc   大小:103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博山名人.doc

上传人:镜花水月 2019/2/1 文件大小:10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博山名人.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博山名人目录:(毕荣九) (毕荣九) 毕宁清(1874~1925) 字荣九,博山西寨人,以内画艺术著称。他9岁与兄凝君一起跟伯父云亭学画。越二载,云亭去世。他随兄到禹城为人画"书挂"之类,以谋衣食。值山东巡抚张曜来禹城谒庙,与毕氏兄弟相识,邀之为幕宾。毕荣九为张曜画贡品《玉带河图》,甚称其意。于是张曜为毕荣九请七品蓝翎顶戴。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毕荣九在博山从商人王凤诰那里问接学到了北京的内画技术,从此开始了内画艺术生涯。王凤诰作内画的执壶方法是壶口向里,画起来很别扭。毕荣九便根据绘画者的****惯改为壶口向外。这样,作画者看自己所画的画面是正的,画起来就得心应手了。烟壶的涮里工艺(将烟壶光滑的内壁磨成沙面),过去的博山艺人未得其法。毕荣九多次探索实验,创造了以铁砂加浆放在壶内摇晃的涮里方法,这一工艺,至今不废。毕荣九的内画艺术,当时在博山是首屈一指的。他曾去北京卖艺,与周乐元等诸内画名家切磋,在北京亦负盛名。他除精于内画外,还擅长铺丝画、油漆、泥塑等多种艺术,所作花卉颇近院体,山水人物亦极精妙。毕荣九为人纯朴敦厚。邻居青少年有欲跟他学画者,他无不尽心竭力教艺。同辈友中有愿同他研究内画技艺者,如孙覃普、薛向都、辛八等。他皆诚恳地与之切磋琢磨,毫不保守。他一生清苦,几无积蓄,临终唯以内画烟壶一笥留给后人。2.“一代帝师”、《琉璃志》的作者---孙廷栓在博山,知道孙廷铨的人并不多,但提到孙国老,几乎家喻户晓。原因之一是“国老”地位、声望显赫。孙国老在清代做过“三部”尚书,还曾教过皇帝老儿,被称为“一代帝师”。原因之二是孙国老才气过人,比如他《柿岩赠禹年》中的佳句“山从屋上岚烟合,水抱村流涧响闻。北渚渔樵通远望,西畴巾驾逐归云”确是景动情浓,脍炙人口。孙国老官高才秀,史志上都把他作为名人记载,但对他所写的《琉璃志》却提及太少,其实,这才是他一生对祖国科学技术所做的最大的贡献。孙廷铨,字枚光,颜神(今博山)大街人。明崇祯十二年他考中举人,翌年成进士,数年后官至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要职。1662年(康熙元年),官拜内秘书院大学士,入参机务,在任年余,称“患怔冲之疾”,告病请归。1664年冬,孙廷铨回到故乡颜神镇,杜门谢客,焚香著书,写成《颜神杂记》等著作。“琉璃”是《颜神杂记》物产篇中一节,内容完整,记载周详。乾隆十年的《昭代丝书续集》将其收入,并题曰《琉璃志》。孙廷铨的《琉璃志》,以科学的纪实的态度和笔法,仅2000余字,就把琉璃及其产品的成份、炼制过程、产品种类、制作工艺,及至阐明自己对琉璃的来源生成,摒弃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琉璃乃自然之物”而采纳宋代程大昌“铸石为器,古已有之”、“虽西域琉璃,亦用石铸,无自然生成者”的观点,写得有章有序,清清楚楚。《琉璃志》是一部系统而全面地记述琉璃工艺技术的科技文献,这对后来博山琉璃业的发展以及专家学者对博山琉璃的探讨与研究,都具有翔实可靠的史料价值。孙廷铨大半生做官,他怎会写出这样一部科技文献作品呢?据记载,博山琉璃业元代初具规模,兴于明代,发展于清代。孙廷铨祖上几辈人均从事琉璃的生产和经营,到孙廷铨的曾祖孙延寿已是“隶籍内廷,班匠事焉”,即孙家不仅经营、生产琉璃,而且充任了管理琉璃作坊的“官”。显然,这个足以称得上“琉璃世家”的家族已经有了制作经营琉璃的足够经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为孙廷铨晚年撰写《琉璃志》打下了丰厚的基础,而一部《琉璃志》,更为后世琉璃业的发展奉献了宝贵的技术和资料。---赵执信赵执信,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生于康熙元年(1662年),卒于乾隆九年(1744年),青州府益都县颜神镇人。赵执信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曾祖赵振业,明天启乙丑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入清以后,作过山西、江南两布政司参议。叔祖赵进美,明崇祯庚进士,入清以后,官至福建按察使。赵执信的祖父赵双美,只是一个拔贡;父亲赵作肱,仅是一个增生。他的岳父是同里内秘书院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孙廷铨的长子。他的岳母是刑部尚书王士祯的从妹。童年的赵执信,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天才。九岁写的文章,就“以奇语惊其长老。”十四岁考中秀才。十七岁,中山东乡试第二名举人。十八岁,中会试第六名,殿试二甲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二十三岁就担任了山西乡试正考官;二十五岁升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名躁京都。其时,名士朱彝尊、陈维崧、毛奇龄非常赏识赵执信的才华,“尤相引重,订为忘年交”(《清史稿、赵执信传》)。一代诗宗王渔洋也心折其才和他相互酬答。“朝贵皆愿纳交,而先生性傲岸,耻有所依附,落落如也。故才益著,望益高,忌者亦益多”(黄叔琳《赵执信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