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项脊轩志(明)归有光作家简介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汉族,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宣化里人。明代官员、散文家,著名古文家。作家简介归有光均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与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项脊轩志多可喜亦多可悲(承上)修葺前:又小又漏又暗修葺后:虽小而不漏不暗有景色(启下)1、家庭分崩离析2、悼念亡母3、怀念祖母补1、回忆亡妻2、借树忆妻课文以项脊轩为中心,着重写与之有关的家庭人事的变迁,表现作者对书屋的深情和对往事的感慨。1、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与布置,重点写居项脊轩的乐趣。2、过渡段。“多可喜”承上,“多可悲”启下。3、主体部分。着重写祖母、母亲的生前事迹,以抒发作者对人事变迁的伤感情怀。4、略写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项脊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5、回忆亡妻。6、借庭树写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离思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总结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鉴赏课文借轩写人,借轩抒情,项脊轩成为全篇思想感情的一个纽结,是作者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这使作品结构严谨,,号,别号,世称,明朝后期著名散文家,著有《文集》,代表作除《项脊轩志》外,有《》、《》、《》。其文风后人评价曰:“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具体而言,选材上多着眼于,以此表现母子、夫妻、兄弟等之间的深情,文笔、,感情,细节。其散文对清代的派影响很大。2.“志”即“记”,是古代一种、的文体,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篇,即借写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日常生活和,表达的感慨以及对、和的深切怀念。震川项脊生震川先生震川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家庭琐事清淡朴素自然亲切真挚深沉生动传神桐城叙事抒情项脊轩家庭琐事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祖母母亲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