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唐浩明曾国藩观后感曾国藩,字居武,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死后赠太傅,谥文正,有《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家书》传世。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于他潜心学问,强调读书砺志,兼综义理、考据、辞章、经济,不分“汉学”、“宋学”的门户,倡导经世致用、践行“师夷长技以制夷”而饮誉士林;由于他有“慰天下豪杰之望,尽大臣报国之忠”的胸襟,奏陈时弊、直面现实,成为晚清江山倾圮中的柱石人物;由于他投笔从戎,招兵买马,拉起“忠君护教”的旗帜,赢得“中兴名臣”的美称;由于他首倡洋务,顺应世界潮流,揭开中国近代化的序幕;由于他知人善任,治世有道,教子有方,留下传世家书与为政箴言,树立起值得后人重视和追寻的自我形象。而作者唐浩明精心研究曾国藩近二十年,心得独具而厚积薄发,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以扎实的文学素养,著成《曾国藩》。他跳出“三立完人”和“汉奸卖国贼刽子手”的传统习贝,从对文物历史化的反思入手,探索小说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写他的文韬武略,又写其待人处世与生活态度;写他的困厄与成功,也写他的得宠与失意。对史实的处理上作者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将主人公置于矛盾冲突之中,在时代急流的旋涡上起伏浮沉,优乐荣枯,从而成功地塑了遗个有着多重人格、集功罪于一身的复杂形象。 在看唐浩明的《曾国藩》之前看了百家讲坛的关于曾国藩的讲解,曾国藩小时候的驽钝让人暗自感叹,如此驽钝的人居然有后来如此之高的成就,也让人敬慕不已。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公元1751年,郑板桥在潍县“衙斋无事,四壁空空,周围寂寂,仿佛方外,心中不觉怅然。”他想,“一生碌碌,半世萧萧,人生难道就是如此?争名夺利,争胜好强,到头来又如何呢?看来还是糊涂一些好,万事都作糊涂观,无所谓失,无所谓得,心灵也就安宁了。”于是,他挥毫写下“难得糊涂”。因此它被称为“真乃绝顶聪明人吐露的无可奈何语,是面对喧嚣人生,炎凉世态内心并发出的愤激之词。”由此想到其实古往今来,不都如此吗?这也是我最大的感触之一。脑袋聪明的人,会过于信任自己的脑力。其结果,当自然显示给他们的现象与自己想的不一致时,大概会这样想:是不是自然错了。另外当出现结果与自己想的相同时,恐怕会把这件要紧的事忘掉,反复琢磨自己所思考出的结果,是不是由于别的原因而偶尔产生的呢?一开始就断定行不通的尝试,好容易才明白那事做不成的时候可是他也抓住了一些并不是行不通的其他线索。这些线索也是那些一开始就不敢进行尝试的人无法接触到的。正如无数所谓的聪明人执迷于永动机的道理。脑袋聪明的人适合作批评家却难成为见诸行动的人。对于脑袋笨的人来说,别人的工作总是显得卓越出色,同时也感到大人物的工作也似乎可以做到,因此,很自然地刺激着自己的上进心。脑袋聪明,而且又自命不凡的人即使能为人之师却难成大家难为大师。在《曾国藩》中,曾日里坚持每日自省,就是给自己一个可以清静下来的时间和空间自查己身,并强调说老庄,管子,佛家皆提到如此,一定是有道理的。蒋介石一生最敬佩的是就是蒋介石。蒋介石的案头就摆两本书,一本是《圣经》,那是为了取悦他那信奉基督教的太太。另一本书就是《曾文正公全集》。用蒋介石自己的话来说,平生只服曾文正公。而蒋介石在曾得以前看蒋介石传时,蒋先生也是如此,他每日给自己定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