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电力物联网云技术解决方案v100.doc

格式:doc   大小:8,188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电力物联网云技术解决方案v100.doc

上传人:2623466021 2019/2/4 文件大小:8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电力物联网云技术解决方案v100.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电力物联网云技术解决方案前言实现电力物联网,需要一个完整的技术架构。为此,我们提供基于物联网与云技术相融合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方案为电力企业提供一个整合的业务架构蓝图,帮助电网企业成为“随需应变”的企业。方案是以电力信息中心控制系统为中枢神经系统,以电力通信网关为神经节点,形成完整的网络体系,采用云技术作为神经系统实现各点的采集、控制、分析、传输和存储;同时,方案支持开放标准,灵活、自由的组件选择,可扩展性强,实现系统的快速设计、开发、部署和运行;方案兼容电网企业已有的应用系统,节省投资。云计算与云存储云计算是是分布式处理(puting)、并行处理(puting)和网格计算(puting)的发展,是通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通过云计算技术,电力通信网关成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处理来自本地电力二次设备的监测信息,保证信息及时有效处理,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的网络服务。云存储的概念与云计算类似,它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在这里,我们的电力通信网关实现相同数据访问和业务访问支撑功能。一、目标在开放和互联的信息模式基础上,通过加载电力通信网关和电力信息中心控制系统,对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关键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整合,实现电力产业全流程的智能化、信息化、分级化互动管理,从而构建电力系统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心控制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对电力通信网关实现统一管理,通过云计算实现海量状态数据分析,并通过云存储技术保证大数据量存储安全,从而为建设电力物联网提供技术支撑,并以此来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二次设备统一化管理,兼容二次设备多样化接口,提高复杂环境适应能力,加强数据共享,避免孤岛效应。二、现状分析现有电力二次设备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功能,在发电、输变电、配电、用电过程的某一环节上,能实现故障发生之前及时进行预警或告警,故障发生之后精确定位故障源。现有的监测技术互为补充,为保障电网安全生产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由于各监测系统的生产厂家没有统一的设计标准,造成各个监测系统间无法兼容和统一管理,不能构建点到线,线到面的全局监测系统,最终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究其原因,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负荷控制系统、无功补偿等系统或者终端设备通常是来自不同厂家的产品,各厂家采用自己的设计标准,自成一体、相互独立;即便是同一厂家,其在不同时期的产品也存在多种设计标准,因此系统信息难以共享、功能重复交叉、综合投资较大和运行维护困难。,监测设备采用的联网方式主要有以下四大类:采用以太网通信协议在TCP/IP协议族中,监测厂商或使用传输层的协议进行通信(如:TCP、UDP协议),或使用网络层的协议进行通信(如:IP协议),或使用其他层次的协议进行通信。采用串口通信协议为远程采集电气设备的数据或与计算机通信,监测厂商大多使用RS-232和RS-485串口标准进行通信;为达到更好的抗噪性和更远的传输距离,部分厂商采用RS-422进行串口通信。采用无线通信协议为适应特殊的地理环境,监测厂商使用无线手持监测设备,通过无线应用协议(WAP),可以获取监测数据。采用USB通信协议在现有基于USB接口的电力二次设备中,,导致数据传输速率不统一。、输变电、配电、用电过程的各环节上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监测管理系统,同时在这四个环节上的区域上也有相应的监测系统,但这些监测系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联,信息共享和交互性,造成各环节和各个地理区域上的“信息孤岛”。三、总体方案设计通过中心控制系统和电力通信网关构建的电力物联网云技术解决方案,主要实现以下功能(如下图所示):电力设备状态数据的采集、复杂背景下的状态数据传输、多维数据信息集成、海量数据分析、实时状态信息展示,以及精细化、智能化运营控制管理。四、网络拓扑以中心控制系统为神经中枢、电力通信网关为神经节点、通信链路为神经链,通过电力通信网关与电力二次设备的无缝对接,完成与数字电网的信息交互、信息处理以及信息校验,最终实现各环节监测设备的数据共享,为中心控制系统提供全面、及时的现场数据展示。五、,电力通信网关向上层系统提供的接口有:以太网口、光纤口、无线通信接口等;向下层设备提供的接口有:以太网口、串口、USB口、无线通信接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