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从官不修衙门到官争修衙门的法学思考.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从官不修衙门到官争修衙门的法学思考.doc

上传人:花花世界 2019/2/4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从官不修衙门到官争修衙门的法学思考.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民非政不治,政非官不举,官非署不立。建筑是一定的民族心态、文化背景的反映。西方建筑大都浸***在汹涌的***之中,以超人的巨大尺度、强烈的空间对比、神秘的光影变化、出人意表的形体等特征著称于世,而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金碧辉煌的宫殿,还是平民百姓的寻常屋宇,一般都具有沉静幽思的情调和呈现出冷静而自制的内向形态,在具体建造上利用围墙有效地分割为内部与外部空间,体现出布局上的内聚性。中国古代州县衙署的建设也体现着情理法三者形塑的空间结构。从情理角度而言,州县衙署修建大多根据《周礼·考工记》的设计思想进行布局,同时受风水理论影响。衙署作为一方或一座城市的主宰,按照风水观念,通常都位于城市中央,即所谓“正穴”之所在,古人有“京都以朝殿为正穴,州郡以公厅(大堂)为正穴,宅舍以中堂为正穴,坟墓以金井为正穴”的说法。按照“吉地不可无水”的观念,衙署应该接山近水,建于高阜之处,这样才有居高临下控制全局的含义,同时亦能防患水灾。此外,中国的政治文化也有“南面”的传统,历代帝王的统治之术被称为“南面之术”。《易经》即云:“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及州府官员等升堂听政都是采取坐北向南的式位,中国历代的都城、皇宫、州县官府衙署一般来说都是南向的。穴是聚气的焦点,南向为正,居中为尊,隐寓的是“居中而治”之意,故又有“衙门口朝南开”之说。在俗谚“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中,衙门朝南开,指的是方位;旧时官署大门都是呈八字形,此乃官衙定制,故是之谓也。至于“有理无钱莫进来”一语,其寓意颇丰,一是指打官司须交诉讼费太昂贵;二是指“衙门深似海”,***险恶叵测,关系盘根错节,一般平民百姓是打不起也打不赢官司的。这种坐北朝南、居中而治的设计思想,要求主体建筑必须集中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大门、仪门、戒石亭。戒石亭的左右通常为六房。衙署主体建筑由大堂、二堂、三堂等构成,是长官及其所属人员办公的地方,佐贰官、属官不能位于中轴线上,而只能居于东西副线上,以彰显身份地位的尊卑。此外,衙署建筑尚需体现“文左武右”、“前衙后邸”等设计思想。在风水学中,公堂属皇气,是至阳之地。东南为巽地,较为尊贵,故寅宾馆多设县衙仪门东南。而地方衙门的监狱之所以都设在大堂西南仪门之外,就是因为按照《易经》及八卦学说,这一位置属于“坤位”,即所谓“阴之极”,故称为“南监”。在明代初年,中国古代地方州县的官衙建筑格局发生了一个显著的变化,即:明初太祖颁行了地方衙署建设应遵循的范式。据洪武《苏州府志》载,这一规制与前朝的主要不同在于“府官居地及各吏舍皆置其中”。洪武初年,名臣王祎在《义乌县兴造记》中记载曰:“今天子既正大统,务以礼制匡饬天下。乃颁法式,命凡郡县公廨,其前为听政之所如故,自长贰下逮吏胥,即其后及两傍列屋以居,同门以出入,其外则缭以周垣,使之廉贪相察,勤怠相规,政体于是而立焉。命下郡县,奉承唯谨。”李志荣据《永乐大典》等史志资料记载和对八个衙署案例的实地考察断定,明初衙署依式修盖是全国性的。这样的建筑格局反映了朱元璋惩前元之旧弊、力图整顿吏治的思想。《大明律·工律·营造·有司官吏不住公廨》规定,有司官吏必须居于官府公廨,不许杂处民间,“凡有司官吏,不住公廨内官房,而住街市民房者,杖八十。”虽然受历史遗留下来的衙署格局的影响或者限于经济条件,各地并不一定完全符合新的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