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苏州园林》教案【教材分析】〈〈苏州园林〉〉是一篇老教材了,文质兼美、经得起咀嚼。课文虽老,教法却不能一成不变。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对文本的解读已经不能再沿用原来的老方法了。以前作为说明文,我们往往着重分析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学生学习之后,要点是掌握了,但要说究竟对苏州园林留下了多深的印象,则说不出来,苏州园林究竟美在何处,也感受不出。尤其是苏州地区之外的学生来说,更缺乏感性认识了。“拙政诸园寄深眷”,叶圣陶在文章中寄寓的情感无法让学生感受到,苏州园林精致典范的艺术之美无法让学生领略到,不能不说是我们教学中的失败。因此,我设计从具体揣摩文章关键词语入手,达到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学会初步鉴赏文章的效果。本课试图以课文中“标本”、“鉴赏”这两个词语入手,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突出语文课的特色,从语言的分析鉴赏入手,带起对文章脉络的把握,从语言文字中体会美感。为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教学目的】,了解课文多角度进行说明的方法。。【教学重点】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揣摩的读书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苏州素以园林著称于世,叶圣陶先生也是苏州人,苏州人游园林,苏州人写园林,更觉得亲切。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入叶圣陶先生的文章《苏州园林》。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各自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读后说说对苏州园林的了解。方法提示:在文章关键词句下做标注。阅读后,学生交流对苏州园林的了解。,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文章,读完后说说你对苏州园林有了哪些了解?给大家6分钟时间,专注的阅读,可以在书上做勾画。开始,,请同学起来谈谈,你从文章中了解了什么?三、以关键词语“标本”作为教学切入口进入对文章的讲析。刚才大家都谈了对苏州园林的了解。同学看书的时候,我也在读,我在想,要把苏州人熟悉的苏州园林介绍给大家,应该怎么来写呢?我找到了一个词语,足以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一起找找看。在第一自然段中,是“标本”。(板书:标本)1、什么是“标本”?2、为什么说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明确:因为它具有代表性,“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就是苏州园林的特征。3、那么,这幅图画中有些什么内容呢?在苏州园林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景致呢?我们一起到文章里去看看。阅读相关语段,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抓住“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四个词语。(用课件辅助。)明确:有亭台轩榭(1)作者是怎么样来介绍亭台轩榭的呢?好,我们来朗读有关语段。齐读第3自然段。(打图片PPT)亭台轩榭布局时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绝不讲究对称。(打PPT“亭台轩榭布局”)这样的布局最终是要让苏州园林成为一副?美术画。(2)画里还有什么?有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假山池沼要讲究配合,他们是怎样配合的?(默读2分钟)让我们也来直接感受一下。(打图片)高墙之外是喧闹的城市,可是在里面,你觉得身在山间。池沼的河岸,用文章中的话来说,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要用花草点缀,不仅是岸上,水中也有,水陆草木之花各尽其妙。因此说,画里还要讲究花草树木的配合。这些景致,方寸之间而有山林之趣。4、其实大家发现没有,任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