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为政以德第一、二课时“为政以德”讲的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德治”,与之相应的是社会上所流行的“法治”。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将首先疏理字词,概括各段要义;然后分析孔子“为政以德”的具体措施;最后将“德治”与“法治”相比较。二、分析各章内容(一)总起:“为政以德”: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后因以比喻四方归向一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齐之以刑,道之以德,,指没有羞耻心,与“有耻”相对。现代汉语中为形容词,与“高尚”等相对。古义较今义宽泛。耻是一种道德观念,是指违背道义礼法而产生的羞辱感,与光彩、体面、荣誉之类的概念相对。这一点古今是相同的。但在古代不能自学遵守道义礼法、为社会所公认的不光彩不体面的言行都可以称为无耻,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其中有品德方面的问题,也有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贪污腐败,甚至富贵子弟家道中落论为劳动者都叫“无耻”,因为这样不体面,使父母宗族蒙羞。现代汉语中意思是道德水平低下,含义比古代窄。《礼记·缁衣篇》:“夫民,教之以德,齐这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这话可以看作孔子此言的最早注释,较为可信。此处“格心”和“遁心”相对成文,“遁”逃避的意思。逃避的反面应该是亲近、归服、向往,所以用“人心归服”来译它。,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小结:,主要讲“为政以德”的作用(二)“为政以德”、:人多。::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使动用法,使……。民无信指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站不住。,孔子提出了富民、正己思想。: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这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这个问题是汉代王充在《论衡·问孔》篇中提出来的。学生对此看法可以不同,但不注意避免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要把这两条材料和其倔材料结合起来看。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类似的言论:孟子说“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梁惠王·上》)(赡(shàn):足,及。奚:何。暇:空闲时间。)“凡治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