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徐州地名.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徐州地名.doc

上传人:乘风破浪 2019/2/6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徐州地名.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徐州地名四道街、三角线、二眼井、大把头、一人巷、立德路、二府街、黄茅岗、栅栏门、育红街、道署街、文亭后街、林家巷(健康巷)永康路、察院街、东门大街、立达路、县署街(少华街)、台庙子南(铁佛寺南)丰储街、驴市(博爱街)幸福街太多了,老徐州地名也只有老户才能知道,而且年龄都得在60以上的老徐州人知道,呵呵以上这些仅供参考。徐州带数字地名的历史典故(转)          徐州有个关于地名的顺口溜,“一人巷、二眼井、三马路、四道街、五毒庙、六道门、七里沟、八里屯、九里山、十里堡”。       徐州和数字有关的地名分别为:一人巷,二眼井、二府街、二坝窝、两山口,三马路、三官庙、三民街、三道湾、三孔桥,四道街、四新巷,五毒庙、五孔桥、五定门、六堡、六道门,七里沟,八里屯,九里山,十里堡等。       一(依)人巷:此巷原地处富贵街和中枢街中段,现供销大厦鞋帽城后。小巷南北走向约50米,宽窄仅能容一人通过,一人巷因此得名。       二眼井:最有代表性的是现在五中附近的二眼井。之所以称为二眼井,不只是有两个井眼,而是井下有井,井下套井。原来明天启四年,徐州黄河在奎山决口,老城全部埋在黄土之下。数年之后,崇祯年间,在废城上重建新城。人们凭着记忆,在原城门处建城门,在原道路上开新路,这二眼井不偏不倚,开凿在原来井上,方位竟然那么准确,可谓是天下奇闻,上苍恩赐。可以想象当年人们何等的惊喜!地下旧的二眼井直径比较小,还有个石井台,新的二眼井直径比较大,也仿旧凿个石井台。       二府街:即现在的中枢街,西起立德路,东至彭城路。它的西段原来是石牌坊街,这是当年徐州城内唯一的一座过街牌坊。这条街的东段,在清朝是是铜沛同知署,权力仅次于徐州知府,人们称之为“二府”,二府街因此得名。       三马路:黄河早先流经徐州。清朝咸丰年间,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而改道北徙山东,一条古黄河也就留在了古城徐州。它从古城西北郊外的九里山脚下,流入徐州,在古城东南七里沟流出城。它象一条弧形的绸带,穿城而过;将市区一分为二。河上十来座桥梁又将市区连成一体。济众桥和坝子街桥之间的那座桥叫迎春桥,也叫大马路桥。大马路长约两华里,两旁商号店铺林立,黄河舞台,万通酱园,茶楼,浴池,酒楼,客栈络绎不绝;是徐州城里当时唯一的大路,故名大马路。以后才有了南边的二马路、三马路,以及构成徐州城内十字坐标式的淮海、中山二条主干道。       三倒弯:原大同街东南200米处附近,有一条30余米的死巷。其巷口顺势而成,东西两边的房屋分布极不规则,小巷呈南北走向,走完此巷需拐三次弯,故名“三倒弯”。原址在解放北路拓宽前的大同小区。       三民街:旧时的徐州城内有“上街”和“下街”两条商家云集的繁华大道。民国后,蒋介石提倡所谓“新生活运动”,依据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三民主义”,将下街改名为“三民街”,此名称一直沿用到上世纪50年代初,现为解放路。       三孔桥:在徐州经济开发区大黄山镇运河附近,清朝时,乾隆皇帝下江南曾从此桥经过,桥上有3个圆孔,该桥因此得名。       四道街:清末宣统元年(1909年),由英方设计、中方承建的徐州火车站竣工建成。自此,徐州成为津浦、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的交会点,当年站前有东、西走向小街,是商贸往来的繁华地段,自南往北依次为一道街、二道街、三道街、四道街。解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