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比较古代西周至明的瓦砖艺术形态.docx

格式:docx   大小:17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比较古代西周至明的瓦砖艺术形态.docx

上传人:镜花水月 2019/2/6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比较古代西周至明的瓦砖艺术形态.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比较中国古代西周至明的瓦砖艺术形态内容摘要:我国古代建筑用陶的大量生产始于战国时期开始,此期各国在都城等地大兴土木,建造城市和宫殿,使建筑陶业得到迅速的发展。我国建筑中所用的砖瓦,这时大都已经具备,而且在技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关 键 词: 建筑用陶   秦汉时期陶制建筑材料的生产,在当时的陶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制品质量和花式品种,还是生产规模和烧造技术,都比此前有了显着的进步。  砖是中国建筑中的重要材料,品种较多,多数发明于战国,但在当时它主要用于铺地和砌壁面,似乎还未用于筑墙。铺地砖可分两类:一类是小型的薄砖,呈方形或长方形,通称为方砖和长方砖,都用模压成形,外饰花纹。另一类是大型的空心砖,砖长1米余,为长方形条石状,内部空,每边砖壁厚2至3厘米,故名“空心砖”。这种砖大而稳重,坚硬结实,平整美观,在当时大型的建筑物中常用于铺筑踏步和台阶,以增添端庄雄伟的气氛,是十分理想的建筑材料。另外在坟墓中则用它建造椁室,以代替木制椁板。  瓦出现于西周,以后数量和品种逐步增多。到战国时期,制瓦业发达,板瓦、筒瓦、瓦当和瓦钉大量生产。板瓦仰置于屋面;筒瓦覆盖在两行板瓦之间,以防漏水;瓦钉固定筒瓦,以免滑动;瓦当起装饰作用。至此,我国木构瓦房的屋顶设施已臻完善。   在秦都咸阳宫殿建筑遗址中,用来铺地的青砖,除了有的作素面以外,大多数在砖面饰有不同的纹样。用作台阶踏步或砌于壁面的长方空心砖,有的在砖体五面模印几何形花纹,或是在砖面阴线刻划龙纹、凤纹。盖于屋面的板瓦、筒瓦和瓦当等建筑用陶,尤其是圆形瓦当的装饰图样,更是富于变化,生动活泼。在汉茂陵及其陪葬冢附近,也曾发现侧面刻虎纹和龟蛇交尾的玄武纹条砖,还有正面饰对称的浮雕朱雀纹和正面中部为方格云纹及方格莲瓣纹组成的图案,周边饰浅雕龙虎纹的长方形空心砖。秦代统一中国以后,尤其是到了西汉时期,空心砖的制作有了新的发展,砖面上拍印出了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图简练、形象生动、线条健劲的纹饰图样,使它不再是单纯的建筑材料,更进而成为富有艺术价值的陶质工艺品,为我们研究汉代的社会面貌及绘画艺术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   四川发现的东汉砖室墓中的画像砖,是当时一部分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其在历史科学研究及艺术上的重大价值,早已为人们所注意。此种画像砖的制作方法,似预先把画面阴刻于一块木板上,趁砖坯未干时即将木模印上。从发现的画像砖画面所残留的彩色颜料可知,砖面画像原来都敷色绘彩,模印的画面在当时只不过供绘色时作轮廓之用。这种画像砖,在当时的墓室建筑中并不是作为建筑材料应用的,它是砌嵌在用花砖组成美丽图案的墓壁上的装饰品。一般说来,使用这种精致的画像砖的对象比较特殊,在四川的东汉砖室墓中也是比较少见的。大概建画像砖墓的人都隶属于当时的封建官僚阶层和地主阶级。  画像砖所取的题材异常广泛,表现的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一)播种、收割、舂米、酿造、盐井、探矿、桑园等各种生产活动的场面,这是画像砖内容最突出的部分,也是当时人们一般生活的真实写照;(二)建筑画像砖,此类所见较少,除反映庭院的建筑和室内陈设外,其中主要画像为“阙观”一类的建筑;(三)描写社会风俗的画像砖,这一类画像内容比较丰富,其中有市集、宴乐、游戏、舞蹈、杂技以及表现剥削阶级的家庭生活等;(四)车骑出行等画像砖,它形象地描绘统治阶级出则伍伯前驱,骑吏、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