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路形象到底一路调侃到底
听阮直闲聊,是一种乐趣;读阮直杂文,是一种享受。此公的文笔,有点像他的口才:悬河泻水,滔滔不绝。
报人写杂文,最怕夹杂“时评腔”,就像骑惯了自行车,再骑黄鱼车,龙头会歪。可阮直的“龙头”,掌控得很稳。今年夏天,上海气温40度,我顾不得汗流浃背,拿起《中国杂文·阮直集》,将53篇文章,从头至尾,一口气看完——正因为,这些都是不带时评影子的杂文,抓人眼球。
《中国杂文·阮直集》的“自序”,是他的“杂文宣言”,明确宣告:“爱是我写杂文的动力”。这个动力,很给力。正是由于爱祖国,爱生活,爱生命,他才选择了用杂文来批判丑恶,特别是“批判权力对弱势者的轻蔑,批判权力与资本结成的利益链条,批判强权对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绑架”。一百个杂文家,有一百种批判方式;阮直的
方式,也与众不同。
七年前,我曾用“一路形象到底,一路调侃到底”,概括阮直杂文的风格。近几年,他依旧保持了这一风格。这是阮直写作的“看家本领”,在全国“杂文市场”上,具有“品牌效应”。有的句式,只要念上几句,便可猜出:这是阮直的文章!
“一路形象到底”,即文中的观点,大多有形象作依托,而且贯穿始终。他能描情状物,勾勒出批判对象的形态,然后鞭笞之。在《“有病
”才去找“神医”》里,他如此描写骗钱的“神医”——“有一段半真半假的传说,有一本半缺半全的医书,弄一副半人半仙的样子,有一种只可当面吃下、不许带走的‘灵丹妙药’,有一面面、一块块患者上当受骗后送的锦旗、匾额或高悬或悬高”。但“世代神医”也都是“苦”出身——
“所不同的是短粗的手指头上多了一枚大个的金戒指,眼角的眼屎照样洗不净,但却多了一副装饰用的金丝眼镜,又粗又黑的脖子已系上了一条金利来。”“洗不净”的“眼屎”,与灿烂的三“金”并肩亮相、一同炫耀——“神医”的形象够卓绝的,阮兄的“形象思维”够卓越的!在《绅士个屁》中,他写道:“都像鸡蛋一样圆滑的头颅是长不出绅士犄角的。”在《乔布斯的土壤与托马斯的神话》里,他说道:“挣钱的事情最不用别人操心,每个人都是知道腥味在哪里的一只猫。”“乔布斯的苹果‘改变世界’,连资本的肮脏也能被智慧漂洗了。”在《城市名片与‘名人’名片》内,他讲道:“我就没见过一个北大的教授还在名片上印上‘北海电大客座教授’的。一个月亮的清辉还不顶二十个繁星的光亮吗?”别以为,这类比喻,拍拍头皮就可以想出来,其实,这是作家的一种禀赋,是心理素质、知识结构、想象能力、语言库存量的综合反映,没有多年历练,达不到如此境界。
“一路调侃到底”,即把一本正经的“批判”,化为幽默的“调侃”,一路嘲弄,一路讽刺。题材悲催,他能以乐写悲;内容痛楚,他能以笑写痛。有时,带有“脱口秀”式的随机应变的智慧;有时,带有网络时代“吐槽”式的挖苦和抬杠;有时,貌似乐乐呵呵地说笑话,突然机锋一露,杀出回马枪来。我曾对人感叹:要把阮直的调侃功夫学到手,我只能等下辈子再努力了!这种功夫,据说来源于阮直从小生活过的科尔沁草原他姥姥家的一片乐土,那里,做人豪放,乐天,
“七百年谷子八百年糠、张大胡子吴大帅地胡扯滥拉”,“除了父母不许捎带上,骂天骂地骂皇帝都没禁区”。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草原的风情,养育了他善谈能扯的脾性。《物极必反》,是他杂文中的名篇,十二段文字,每段排列几种事物或现象,东拉西扯,由少到多,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