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古城三镇江镇溯嘉陵江北上,在略阳与甘肃徽县接壤地带,有一个区级行政的所在地——江镇。十年前的一场特大洪水已将原有的老房街道冲毁殆尽,人们只好异地重建。这块群峰环抱、临江依山之地,方圆不过数里,怎么看也不起眼。但是在历史上,它却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有着不同寻常的繁荣时期。江镇地处秦岭南麓,西北通达天水,东北可去宝鸡,古陈仓栈道经此,尤其西有青泥岭天险龙盘,北有仙人关险隘虎踞,是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川陕襟喉”,“北不得此无以启梁州,南不得此无以图关中。”自西魏始至元初的七百余年,历朝在此设长举县经营镇守。大诗人李白《蜀道难》、杜甫《泥功山》以及柳宗元《江运记》等著名诗文均描绘了江镇当时道路险峻和大规模整治水陆交通的情景。镇东北吴王城遗址则记述了南宋名将吴玠兄弟据此抗御金兵南进的壮烈史实。江镇是嘉陵江航运的最北端,九家山下半月形的江湾,水深波平,是百里江运难得的避风良港。古时川北与陕甘的物资交流主要依靠嘉陵江水上运输,江镇自然成了水陆两运的物资集散地。明初以前,这条水道主要用于官府军运,商运还不甚发达。及至到了明末清初以后,嘉陵江北段的商贸运输才有了充分的发展。此时的江镇也进入了水陆联运的极盛时期。四川商船往往结伴而行,有时数队同时抵达。兰州、秦州(天水)的马帮、骆驼队也接踵而来。南北特产商货运聚江镇,就地串换交易,使这小小集镇商业大兴,繁华热闹异常。那时,仅小河一个地方卖熟食品的小摊贩就有四、五十家,脚骡店商行十三四户。其中最有名的“春和店”昼夜营业,十分兴旺,人们说,人们说:宁开春和店,不坐略阳县(衙)。当时,江镇也出了几个运销大户,他们利用当地盛产的木料,建造大小船只,装满土产山货,顺江放运到广元、南充等地,连船带货俱卖,获巨利后再由陆路返回。船工们自有其生活的艰辛与乐趣。逆水行舟,从广元到江镇三百多里,船工们在“山的浪,石的坡,崖岩缝里熬生活一根纤绳拉出去,不拉船过拉命过”的悲切拉船号子声中,经过半个月的艰辛跋涉,总算到了江镇,此时的喜悦之情自不待言,他们要好好在这里欢宴聚贺;顺水放船,在这山狭水急滩多的嘉陵江,更是“玩命”的行程,船工们除了每次出航前必到江镇的江神庙祈祷免灾降幅外,每年六月六还要大办江神会以祭江神,请来戏班演戏十日。每到这个时节,方圆数十里乃至百里之外的乡民富户,也都争相来此赶会,使江镇的物资交流盛况空前。江镇的繁华一直延续到清代末期,期间,数百年经久不衰。只是到了民国初年后,由于军政府横征暴敛,在江镇设卡甚严,使外地客商畏而却步。偶有少量商船和马帮敢于运销贸易,也是另择它途。古代江镇的盛世景况也就自此逐渐消失了。郭镇距离略阳县城以西四十三公里,在陕甘通道的中段,有一处地势坦阔,居民稠密的集镇,这便是略阳历史上又一著名商贸古镇——郭镇。郭镇又叫郭家坝,是嘉陵江支流乐素河上游的一个山间盆地。它紧挨甘肃康县,与甘民生活经济交往甚密,因此也就形成了这一带豁达、厚朴的陇南民风。郭镇地处大南峪、窑坪、咀台子、王坝、金家河等几个传统集市的中间地带,周围河谷川道,物产富饶。是这里成为方圆百十里的交通经济中心。自汉唐以来,郭镇就是陕南、陇南马帮穿行的必经之地,自然也就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和社会生活的进步,本地不少人也逐渐做起了生意买卖。南宋时期,略阳虽然处于宋金之争前沿,战事频繁,但郭镇却因偏安一隅而使其经济地位得以保持和发展。当时的郭家坝,贸易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