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道光皇帝老师揭秘明清帝王的老师们明清皇子,无论是追求盛世的文治策略,还是开拓疆土的赫赫武功,才能和智慧都源于其早期所接受的教育,而其中皇子老师的教诲又是重中之重。选择正确老师,有时就意味着盛世的来临;选择错误老师,有时就意味着国运的衰败。帝选选择标准皇子皇孙虽贵为天子之身,但其成长历程也同常人一样;人不学,不知道。同时,皇帝负担着家天下的重任,非寻常之人所能胜任,老皇帝自然对皇子的教育十分重视。朱元璋称帝第一年,为了弥补自己小时未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的遗憾,命人在宫中修建了大本堂,以此作为太子和诸皇子学习的场所,大本堂中藏有大量历代图籍。朱元璋在修建大本堂的同时,诏告天下,聘请各地名儒,以育皇子。一时间名师荟萃京都,只为进入大本堂面授皇子皇孙。这些前来应诏之人。大都是满腹经纶的大儒,其中不乏宋濂这样的名臣宿耄。这些名师,前后一共十余年,耐心细致地向太子和诸王讲解四书五经,对于皇子们后来治天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明朝,通常教皇子读书的人称为讲读官,他们担任太子教育的重任。这些讲读官大都为学养深粹之人。对一名优秀讲读官的选择标准集中在两点上:一是德行,讲官必须是端良厚重、老成识体的正人君子;二是才学,讲官必须是学问渊博、融会贯通的博学鸿儒之士。明清两朝,选取皇子老师的角度和考察内容大致都是相同的。首先皇室非常注重的是老师的博学的程度,其次是看他们的人格和名声。明神宗朱翊钧五岁就已经开始读书了,当时他的父亲穆宗朱载厦,亲自挑选当朝声名显赫、品端识博的高级官员作为他的老师,如高仪、张四维、沈鲤等,这些人无不是学富五车之辈。太子从小就向这些人学习,无疑对于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见解都要超过常人很多。博学多才、道德高尚、品格端庄、名声显赫,是选择老师时必须要考察的几条标准。法录了如此一段话,作为他对清朝挑选的皇帝师傅的看法: 这些皇子的教师都是翰林院中最博学的人,他们的保傅都是从青年时期起就在宫廷里培养的第一流人物。清朝的皇子皇孙读书也都有各自的老师。但同明代相比,清朝建国初期,皇子们的老师中鲜有汉族人,而教授儒家经典更是被视为洪水猛兽。历史上非常注重皇家教育的的孝庄皇太后,对孙子康熙帝玄烨的教育十分严格。在请老师这一件事上,她自然也不敢怠慢,为康熙聘请了很有名望、学识渊博的饱学之士,且要求他们遵循“严有益,而宽多误”的宗旨教育康熙。清朝的皇室还01:历史上谁被称作“四无皇帝”?01:历史上谁被称作“四无皇帝”?中国古代帝位的传承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所谓嫡长子就是正妻所生的长子。一般来说“长子”只包括儿子,不包括女儿。这项制度产生于西周时期,对于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运行方式具有深远影响。皇帝的继承人理论上必需是嫡长子。但是,现实中因为各种原因,诸如宫廷斗争、皇帝没有子嗣等等,皇位继承人往往充满变数。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严格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传承皇位的是很少的。于是,兄弟之间围绕帝位的争夺异常激烈。皇子们都使出浑身解数——当然参与其中的远不止皇子。要顺利继承皇位,凭的不只是能耐,靠装样子也能当上皇帝。最典型的是清朝的咸丰帝,他之所以能够继承帝位,靠的就是在老师杜受田的指导下装样子,发挥演技。道光皇帝生病了,感到自己时日不多,就想在九个儿子中选一个继承帝位。想来想去,总是在奕詝、奕两人间徘徊,决定不了。于是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