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血常规 (RBC) 参考值成年男性:(~)×1012/L 成年女性:(~)×1012/L 新生儿:(~)×1012/L 临床意义(1)生理性变化增加:新生儿、高原居民。减少:生理性贫血,如妊娠后期和某些年老者。(2)病理性变化增加:相对增加:各种原因的脱水造成血液浓缩;绝对增加:先天性发绀性心脏病和肺心病代偿性红细胞增加;真性增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减少:病理性贫血,如造血不良(再障),过度破坏(溶贫)和各种原因的失血。 (Hb) 参考值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1l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临床意义见红细胞计数。 (HCT) 参考值男性:40%~50% 女性:37%~48% 临床意义增加:见于大面积烧伤和脱水患者。减少:见于贫血患者。 (WBC) 参考值(1)白细胞计数成人:(~)×109/L;新生儿:(~)×109/L (2)白细胞分类(DC)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 嗜酸性粒细胞:%~5% 嗜碱粒性细胞:O%~1% 淋巴细胞:20%~40% 单核细胞:3%~8% 临床意义(1)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临床上大多数白细胞的总数变化实际反应中性粒细胞的增高或降低。生理性变化:一般为增多,见于新生儿和妊娠晚期。病理性变化:中性粒细胞增加:急性感染、急性创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和白血病。减少:某些感染(如伤寒或某些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理化因素的损害、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2)淋巴细胞增多:某些急性传染病(如风疹、腮腺炎、百日咳等)、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肾移植术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减少:主要见于放射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急性传染病(除猩红热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伤寒和副伤寒、术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4)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较少,可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5)单核细胞增多:某些感染(结核、伤寒、疟疾、心内膜炎)、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霍奇金淋巴瘤)、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PLT) 参考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增多:骨髓增生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大出血和术后、脾切除术后(一时性)。减少:血小板生成障碍,如白血病和再障、血小板破坏过度,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血小板消耗过多,如DIC。(二)尿常规 (pH) 参考值 5~8 临床意义 pH增高:见于呼吸性碱中毒、胃酸丢失、服用重碳酸、尿路感染。pH降低:见于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 (SG) 参考值 ~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高热和脱水等血浆浓缩情况、尿中含造影剂或葡萄糖。降低:临床意义更明显,见于由于慢性肾炎或肾盂肾炎造成的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尿崩症。糖尿病和尿崩症均有尿量增加,但前者尿比重升高,后者降低,以之区别。 (Pro)定性定量试验参考值 Pro定性阴性(neg),Pro定量≤ 临床意义(1)功能性蛋白尿如剧烈运动、精神紧张等。(2)体位性(直立性的)蛋白尿以青少年多见。(3)病理性蛋白尿溢出性:如本周蛋白尿、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肾性:如肾小球和肾小管疾病(炎症、血管病变、中毒等)。肾后性:如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炎症,肿瘤、结石等。 (Glu) 参考值定性:阴性(neg)、糖定量:<() 临床意义(1)血糖增高性尿糖饮食性尿糖(一次大量摄取糖类)、持续性尿糖(如糖尿病)、其他原因,包括甲亢、肢端肥大症、嗜铬细胞瘤。(2)血糖正常性尿糖,如家族性尿糖。 (Ket) 参考值阴性(neg) 临床意义下列情况下酮体阳性: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非糖尿病酮症,如感染、饥饿、禁食过久; (3)中毒; (4)服用某些降糖药物,如降糖灵。需要注意的是尿化学方法不能检测β-羟丁酸,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由于酮体主要以β-羟丁酸为主,可能造成酮体估计不足。 (Bil)和尿胆原(Ubg) 参考值均为阴性(neg) 临床意义下列情况下阳性: (1)溶血性黄疽:Bil阴性,Ubg阳性; (2)肝细胞性黄疸:Bil和Ubg均为阳性; (3)阻塞性黄疸:Bil为阳性,Ubg阴性。 (Nit) 参考值阴性(neg) 临床意义阳性为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阴性不能排除,因为Nit阳性需要三个条件,即食物中有硝酸盐,尿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