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课标要求:、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重难点: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活动的结晶,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对于它的精神活动的反思,从这个意义说,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最高成就,也是它的理论思维的最高发展。——冯友兰(我国著名哲学家)请思考:对中国古代历史影响最深远的哲学思想是什么?儒家思想总体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演变背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形成汉代成为正统宋明发展为理学明清新发展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的思想主张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流派的形成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的建议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主张、明朝陆九渊和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李贽的反正统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第1课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知识·梳理生平思想文化教育成就天人关系礼的思想哲学政治思想思想学说思想学说思想特点仁政思想*概念呈现“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指争论和辩难。“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争鸣在前期和中期,主要表现为争鸣,后期表现为合流,争鸣是在争鸣中吸收,吸收是为了更好地争鸣。争鸣只是探讨问题,合流才是向解决问题迈进。一、百家争鸣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政治上:西周的奴隶制走向解体,封建制度兴起。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礼乐崩坏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各阶级纷纷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著书讲学,互相激辩。天下大乱产生的原因*(一)儒家学派二、代表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二)道家学派(三)法家学派(四)墨家学派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德治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子曰:兴于诗,立于礼。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子曰:仁者爱人。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供)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为政》礼仁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领域主要内容思想学说政治思想“仁”(核心)和“礼”“为政以德”(德治)“敬鬼神而远之”(民本)教育思想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文化贡献言论被编纂为《论语》整理文化典籍,儒家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