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金刚经》之科分.doc

格式:doc   大小:37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金刚经》之科分.doc

上传人:坐水行舟 2019/2/8 文件大小:3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金刚经》之科分.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漫谈《金刚经》之科分顾伟康内容提要自古至今,《金刚经》之科分,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反映了对《金刚经》的不同理解和相关的时代风貌。本文仅对各家科分作一提要,为有志于进一步研究者提供一基础。关键词《金刚经》科分科分,又称科判、科文、科仪,乃是对佛经作篇章结构的划分,以助读经者对经义之理解。佛法本来深奥精微,加上语言隔阂和篇幅冗长,对佛经的结构分析就十分重要,以至「科分」等成为专用名词。时长日久,这些名词也成为名相、成为佛法的组成部分了。说到《金刚经》的科分,似乎应该是很简单的事。第一、《金刚经》才五千余字,自古以来倒背如流者不乏其人,其篇章结构还搞不清楚?第二、打开手头的《金刚经》,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已是《金刚经》不可分割的部分,彷佛该经的分节小标题,难道还不够清楚? 事实却非如此。历史的进步,以新陈代谢为动力,后浪推前浪,新见覆旧解,或许本来是很简单的事,却让历史给搞复杂了。至少在唐代,《金刚经》之科分已经成为一个问题了。吉藏大师之《金刚般若疏》(《大正藏》1699)特立《释章段》一节,讨论科分问题: 「此经文约理玄,释者鲜得其意,致使科段烟尘纷秽,遂令般若日月翳而不明。今粗列众师,以示其得失。」吉藏所论,有如下数家: (1)「自北土相承流支三藏,具开经作十二分释。……然此之解释,盛行北地,世代相承,多历年序,而禀学之徒,莫不承信。」(2)「复有人言,十二分开之,既其难解,取其易见,裁为六章。」(3)「复有人注金刚般若,开三门。」(4)「有人言,开为三段。」大师不厌其烦,一一解说,一一评论。若非众说纷纭,何劳如许笔墨!以吉藏所列为基础,瞻前顾后,或能得到一较为完整的《金刚经》科分诸家说。鉴于篇幅,这儿无法对每一分法作的详细描述和评论,仅能作一简单的罗列。读者诸君若有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则请按图索骥,具体对照。﹝1﹞「七义」「十八住处」最早的分法该是传自天竺的「七义」「十八住处」说,见于无著造、隋笈多译的《金刚般若论》。(该论现存宋元版和明版二种,同收入《大正藏》1510。)「七义」和「十八住处」并非并列关系,「十八住处」乃「七义」中第三义的内容。是对此分法,唐圭峰宗密(780-841)之《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大正藏》1701)解释得最清楚: 「初约无著七种义句以悬判,后依天亲问答断疑以科释。初中七义句者:(一)种性不断,谓护念付嘱;(二)发起行相,谓由请赞许;(三)行所住处,谓十八住,从佛正说,直至经终,是无相行所住处矣;(四)对治,谓一一住处,皆具邪行,共见正行二种对治;(五)不失,谓由对治离增减二边,不失中道;(六)地位,谓由不失中道,成贤圣位,信行地、净心地、如来地;(七)立名,谓由前六智慧坚利位地阔狭,故名金刚。后四但约第三句中十八住说,无别经文。十八住处者: (一)发心住,经云: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等。(二)波罗蜜相应行住,不住色布施等。(三)欲得色身住,可以身相等。(四)欲得法身住。法身有二:一、言说法身,颇有众生等因言显理故;二、证得法身,复有二:一、智相,如来得阿耨等;二、福相,若人满三千等。(五)于修道得胜中无慢住,须陀洹等,从此至十六住,如次对治十二种障,意明欲求色身、法身须离是障,障尽故入十七证道住,今当对治第一慢障。(六)不离佛世时住,昔在然灯等离第二少闻障,不离佛世,则具多闻。(七)愿净佛土住,菩萨庄严佛土不等,离小攀缘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