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中华艾灸.doc

格式:doc   大小:545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华艾灸.doc

上传人:花开花落 2019/2/8 文件大小:54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华艾灸.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华艾灸作为中医临床治疗学重要手段之一的灸法,源远流长,追溯其起源,虽无确切佐证可凭,但它和任何事物一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   据《黄帝内经·素问之异法方宜论篇》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芮。故灸芮者,亦从北方来。”说明灸法的发明与寒冷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于是我们尽可以这样想象:原始人在烘火取暖的过程中,发现身体某些病痛能得到一些减轻或缓解,逐渐地又用兽皮或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砂土,贴附在身体的某一部位,用作局部取暖,既舒适又方便,且能保持较长时间的热感,其解除某些病痛的作用也更大,如对受凉引起的腹痛及寒湿造成的关节痛等,这就成了原始的热熨法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不断改进,人们采用树枝或干草作燃料,进行局部固定的温热刺激,治愈了更多的疾病,从而形成了灸法。由此可见灸起源于远古。   而最早的灸法专著出自汉代的曹操之子曹翕,著《曹氏灸方》七卷。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倡针和灸并用;在唐代灸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唐太署中有灸师和针师的区别。元代的西方子(具体姓名不详)著有《明堂久经》和《备急灸法》,对灸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有35处提到艾和艾灸的用途及灸法,“艾灸用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其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大矣”。清代吴亦鼎有专著《神灸经论》;雷丰的专著《灸法秘传》,对灸法的认识和应用更上一层楼。1762年日本后藤省专论灸法《仲介》有“旅行灸三里,健步行如飞”而备加推崇。   艾叶则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和应用较早的药物,艾叶在古代的应用不仅仅是通过口服和针灸来疗疾,也有不少文献记载应用艾叶烟熏治疗和预防疾病。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东晋时期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等早期的医药著作中就有艾叶烟熏治病的记载。而一些文学史记类书籍中也有类似记载,如春秋时期的《庄子》中就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记载,孔璠之《艾赋》中也有“奇艾急病,靡身挺烟”的记载。可见在当时民间已有用艾叶烟熏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习惯,而且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古代民间认为艾叶燃烧产生的烟有防病、避邪(瘟疫)的作用。在科学手段非常完备的今天,当代青年药学家梅全喜和徐景远曾用实验手段证明了艾烟的成分有防病、预防瘟疫的作用,艾烟对引起不同传染性、流行性疾病的多种致病菌、真菌和病毒都有抑制作用。   古人云:一针、二灸、三药,可見灸疗在中国医学上受到肯定与重视的程度。而艾灸就是灸法中的主要组成,是中华传统医学中的一块瑰宝!所谓传统艾灸疗法:是以手工操作,点燃艾壮、艾条,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穴位以达到治疗和保健目的。   以它古老的操作方式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艾灸疗法有:壮灸、铺灸、艾条灸、隔物灸等。但传统艾灸疗法在操作上却有着许多难以推广的不足之处,例如:燃烧艾条作治疗时需专人看护,而且难于同时多个穴位施灸,操作不方便;艾条燃烧后温度不易控制,会无意中灼伤患者等等。针对这种情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临床试验,研制推出一种易于操作的全新的艾灸方式——中华艾罐灸。   艾罐灸,是在传统的艾灸的基础上,对艾灸实施工具进行有效改良,使艾灸方便操作、避免炙伤、突破穴位限制、提高治疗效果的艾灸新方法。另外,也通过对古籍和经络的研究,针对各种症状配出相应的施灸组穴,使艾罐灸能真正成为居家保健、辅助治疗的必备手段。   与传统的艾灸相比,通过突破性的改进后的艾罐灸在治疗保健的效果上也有了许多重大的突破。例如:艾罐灸施治时,艾绒与草药在铜罐中燃烧令铜罐发热而产生远红外线,远红外线能击活人体细胞中的线粒体,令细胞保持最高的活跃状态。远红外线照射和中草药的熏蒸,可大大地促进毛细血管扩张,改善器官组织的微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传统的艾灸法因为火候不易控制,容易给受灸者造成损伤,因而规定了24个禁灸穴,如:委中、迎香穴等,这使治疗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经过改良后的艾罐灸法,对其中大部分穴位施灸不但没有产生不良效果,而且其疗效还特别显著。因此可以肯定地说艾罐灸疗法对传统的禁灸穴是可以突破的。更加重要的是,改良后的中华艾罐灸可以实现多穴位同时施灸,无须讲究穴位先后,大大节省了每天保健治疗的时间;在通经活络的原理上,多穴位同时施灸能更好地实现经络上多穴位的牵引作用,疗效更佳。在临床疗效上,传统灸法的疗效早以被肯定和证实。艾罐灸讲究配穴,与传统针灸取穴精准的要求相比,因其取穴的范围较大,所以容易掌握,温度又可调控,从疗效上真正体现了“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的古训。   实践证明,通过突破性的改进后的艾罐灸由于简便易操作,可以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的情况下,方便、广泛应用于内科、小儿科、皮肤五官科、外科、妇科、以及各种慢性病的治疗,更是家居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美容养生的绝好的方法。   总的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