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岳阳楼记》教学设计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特征,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熟练地翻译课文。2、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理解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4、学习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教学重点:::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作为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这是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必须认真思考的。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方面也相当有成就。下面是《宋史》里关于范仲淹的简略介绍(节引,字句略有改动),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的思想内容很有帮助,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挂在小黑板):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思考:?,力主改革,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指定语文学习好的学生读讲。)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2、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胸襟被千古传唱。《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3、学习生字:谪守(zhé)朝晖(zhāo)骚人(sāo)霪雨(yín)霏霏(fēi)薄暮(bó)冥冥(míng) 岸芷汀兰(zhǐtīng)潜形(qián)皓月(hào)樯倾楫摧(qiángjí)宠辱偕忘(xié)4、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三、古汉语知识:1、通假字:“具”通“俱”,全,皆。“属”通“嘱”,嘱咐。2、古今异义:①微:没有,微斯人;今义细小。②气象:景象,气象万千;今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3、一词多义:①、以:来,属予作文以记之;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②、观:看,予观夫巴陵胜状;景色,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③、一:一,一碧万顷;全,长烟一空。④、开:放晴,连月不开;打开,开我东阁门;开设,设置,旁开小窗。⑤、则:那么,然则何时而乐耶;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⑥、极:极点,感极而悲者矣;尽,此乐何极。⑦、或:有时候,而或长烟一空;或许,也许,或异二者之为。⑧、空:天空,浊浪排空;消散,长烟一空。⑨、通:顺利,政通人和;通向,北通巫峡。⑩、和:和乐,政通人和;和煦,至若春和景明。夫:那,予观夫巴陵盛状;发语词,不译,夫环而攻之;丈夫,女子的配偶,夫鼾声起。去:离开,去国还乡;距离,西蜀之去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