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摘要:土传病害是以土壤为媒介进行传播的植物病害的统称。本文从植物土传病害主要生防因子的种类及应用、土传病害的生防机制、制约土传病害生防因子发挥作用的因素等方面综述了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并对土传病害生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进行了讨论。关键词:土传病害;生防因子;生物防治前言土传病害主要是指那些初次侵染来源来自土壤,其传播体一般可以长时间存活的病原物所致的病害,通常侵染根部引起作物的根病乃至全株性病害。土壤中,特别是植物根际栖息着许多具有生防潜力的微生物资源,虽然它们的作用发挥受内在和外在因素影响很大,但利用微生物繁殖速度快等特点,可以调节根部微生态环境、参与生态位的竞争并限制土传病原真菌的繁殖和抑制土传病害的发生发展,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土传病害的基本特征有:同属于积年流行病、年度间波动大,一般发展成灾需要多年时间。病害易受土壤环境和栽培措施的影响。1、、真菌许多真菌资源对土传病害具有很好的生防作用。可利用的土传真菌病害的主要生防因子包括:木霉(Tichodermaspp)、毛壳菌(Chaetomiumspp)、寡雄腐霉(Pythmoligandrum)、非病原性菌尖胞镰刀霉Fo47菌株(FusariumoxysporumFo47)、非病原性双核丝核菌Rhizoctonia(BNR)等真菌因子[1]。、木霉(Tichodermaspp)是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要成员,是一类分布广、繁殖快、具有较高生防价值且对一些广谱性杀菌不敏感的生防有益真菌,具有适应性强、抗菌谱广的特点,还能促进植物生长,普遍存在并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木霉菌的拮抗作用及其机制作了深入研究,证实了木霉对病原菌的重寄生现象[9],同时在温室及田间试验中欧冠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已经有商品化的木霉制剂问世,如美国的Topshield(h哈茨木霉T-20)和以色列的Trichodex(哈茨木霉T39)。截止2004年的木霉菌制剂多达50种,利用这些拮抗性的木霉制剂处理农作物的种子或苗床,可以防治多种植物土传病害[6],如核盘菌(Sclerotinia)、疫霉(Phytophthora)、腐霉(Pythuim)、丝核霉(Rhizoctonia)、镰孢霉(Fusarium)、轮枝霉(Verticillium)等等。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防发展,已经开始从生化、代谢和分子水平上对拮抗木霉菌的生防机制进行研究,并有较大的突破。、毛壳菌(Chaetomiumspp)通常存在于土壤和有机肥中,可以有效降解纤维素和有机物,并对土壤中的某些微生物产生抑制作用[8]。近年来,利用非致病镰刀菌菌株的交叉保护作用防治由镰刀菌引起的土传病害也得到广泛的重视[4]。马平等(2001)从棉花铃内部分离到两株非致病镰刀菌VL-1和VL-2,通过空间竞争和营养竞争有效地抑制黄萎病菌的生长。关于淡紫拟青霉、厚壁袍子轮枝菌、小盾壳霉和菌根真菌具有生防作用的也有报道[5]。据文献记载,球毛壳()、卷毛壳()、粪生毛壳()和铜生毛壳()等能产生毛壳素(chaetomin)、球毛壳素(chaetoglobosin)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