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踏平坎坷成大道——改革开放三十年交通发展回顾
  桥似彩虹,绽放着一束束和谐的光芒;路如琴弦,演奏着一曲曲发展的乐章。改革开放30年来,辉县市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历史回顾辉县市地处豫北太行山南麓,总面积2007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70%。30年前,,营运货车(拖拉机)370辆,营运客车17辆,工业生产总值还不到50万元。当时的交通状况,大家这样描述:开门就是山,迈步就在坡,晴天“扬灰”道,雨天“水泥”路,出门十里不见车,来回搬运靠马骡。
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交通事业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为了加快交通发展,辉县市提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发动、县乡村联动办交通”的口号,以强烈的机遇意识,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全民联动、大办交通的建设热潮。
一、交通规费取之于车,用之于路,服务于民
交通规费是交通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历年来,我市交通规费征收始终牢固树立人性化的执法理念,针对不同时期漏费车辆的特点,多次开展专项治理活动,为稽查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维护了缴费义务人的合法权益,保障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筹集。
自1978年以来,,年平均增幅达20%,位居新乡市交通规费征稽工作前列。
二、公路建设如火如荼,成就斐然
1988年交通部门采取借贷、集资等方式筹资282万元,对辉(县)陵(川)公路三郊口段进行了拓宽改建;1993年多方集资筹资6000余万元,修筑了境内首条商品公路——新乡至百泉段21公里超二级油路;交通局系统干部职工捐款集资,多方筹资2700万元,对辉(县)吴(村)公路39公里进行修建;1994年至1999年,,修建境内10条公路。1994年率先在高韩、南南公路上使用世界银行贷款358万元用于县乡公路建设。
2002年以来,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公路建设的方针政策。我市抓住历史机遇,多渠道、全方位筹措建设资金,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农村公路建设高潮。五六年间,。一是以完善路网结构,提高公路等级为重点,完成了全市12条县道253公里的改建升级任务,构建了“六纵七横”的交通公路大框架;二是以服务新农村建设,方便农民朋友出行为重点,“村村通”建设任务;三是以服务国家级重点项目建设为重点,完成了宝山电厂、洪洲工业园区20余公里专用公路建设;四是服务旅游业发展,完成了八里沟、万仙山等10余公里景区道路的建设;,改建了新陵公路;新乡大西环辉县段建设正在积极推进中,,2009年年初有望竣工通车。
现在,辉县市公路通车里程已达2006公里,其中:省道5条147公里,县道二级公路12条277公里,三级公路122公里,四级公路377公里,有公路隧道26条9840米,大中型桥梁119座6035米;全市26个乡镇全部通了二级以上柏油(水泥)路,533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密度已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00公里,全市已形成以市区为中心,四通八达的交通公路网络。
三、客货运市场管理日益规范
伴随着全市公路通达深度、广度的不断提高,辉县市公路客货运输市场日益活跃、迅猛发展。目前,全市共有货运车辆6138辆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