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洛邑之夏都、商城洛邑即古都洛阳。洛阳地处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游两岸。洛阳素称“九朝古都”,因居于邙山之南、洛水之北而得名,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古都。从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起,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洛阳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源头。周公治礼作乐奠定了古代社会重要典章制度的基础。道学首创于此,儒学渊源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理学根植于此。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使洛阳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祖根文源,萦系着无数海外华人的心仪情结。最早的中国就能诞生于洛阳——作为夏朝的主要活动中心夏朝的建立者禹在建立政权以后,为便利于政治统治,将天下分为九州,洛阳就是当时的豫州。禹将都城定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与洛阳相距不过百里,所以洛阳也属于夏朝统治的中心。在夏朝的第三个帝王太康(启的儿子)统治时期将都城迁到了洛阳。关于这一点史书里记载,“太康居斟郡,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斟鄩,据历史学家考证,就在今洛阳市偃师的二里头村附近。195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徐旭率队来豫西作夏墟调查时,在洛阳市偃师县城区西南9公里处的二里头村南高地上发现了沉睡几千年的夏都斟鄩。研究表明,洛阳在夏代太康、孔甲、帝皋、夏桀四个帝王统治时期曾是都城,为夏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横交错的中心区道路网、方正规矩的宫城和具有中轴线规划的建筑基址群,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的、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它是迄今可以确认的最早的具有二里头遗址宫城,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纵明确规划、且后世中国古代都城的营建规制与其一脉相承的都邑遗址。二里头遗址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在史籍《汉书·地理志》有关偃师的记载中,有班固的注释,“尸乡,殷汤所都”;在遗址发现之前,偃师当地人的口传中也说这里曾是商汤建都西亳的地方。1983年春,社科院考古所在偃师西郊的尸乡沟发现了古城遗址,终于找到了这座沉睡3000多年的商初王都。考古发现,偃师商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700余米,中部宽约1120米,由宫城、小城和大城三重城垣及多组宫殿建筑基址组成。它是分两期建成的,先建了一座小城,约过了五六十年后,又建了一座大城。小城临洛河,面积约为80万平方米,面朝后市,择中立宫,对称布局。城南部地势略高处为宫城和官署区,国库位于城西南隅,铸铜作坊位于城外东北河边,普通居住区和手工业作坊主要分布在城的北部。大城是在小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南部城墙与小城南城墙重合,并以此向北、东延伸,扩展而成,平面呈“刀”形,面积也扩大到了190万平方米。大城在保持原有格局基础上,对大多数宫殿进行了扩建或重建,呈现出盛世景象,大小城城墙保存完好,皆由夯土筑成。大城有城门五座,北城墙一座、东西城墙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