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用笔千古不易.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用笔千古不易.doc

上传人:坐水行舟 2019/2/10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用笔千古不易.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用笔千古不易说说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的观点      赵孟頫为什么要提出“用笔千古不易”的观点?它代表了什么样的艺术思潮,它渊源于哪里,它的本质是什么?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称:“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其中“用笔千古不易”一语对后世影响颇大。不少人把它奉为金科玉律,颂扬它是“至理名言”,因此,我们必须对它进行一番仔细的考察。     赵孟頫提出“用笔千古不易”的直接因素是为了反对宋人对笔法的自由化。宋代的书法家们认为唐人森严的笔法使他们的艺术个性受到束缚,而主张笔法自由化。苏轼称“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黄庭坚亦说“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在实践中,宋代书家们以各自对用笔的理解和探索,表现出了丰富多样的笔法,而促使了宋代“尚意”书风的形成。这种自由化的笔法,到了书法的潮流进入复古时期的元代,遭到了坚决的反对,认为这是丢掉了古法,所以赵孟頫就提出了“用笔千古不易”的复古观点。     这个观点在赵孟頫的艺术思想中是有代表性的。他是一位多能的艺术家,不仅精于书法,也精于绘画、诗文、音乐等,他对这些艺术都是以复古为指导思想。他对绘画的认识是:“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清河书画舫》);对文学是:“为文者皆当以六经为师,舍六经无师矣。”(《刘孟质文集序》);对音乐是:“必欲复古,则当复八清,八清不复,而欲还宫以作乐。是商、宫、徵、羽重于宫,而臣民事物上陵于君也,此大乱之道也。”(《原乐》);对于书法,他更是刻意师古,以追踵二王为鹄的,元李衎说:“子昂之书,全法右军,为得正传,不流入异端也。”清王澍说:“《淳化法帖》卷九,字字是吴兴祖本。”因此,我们可以了解赵孟頫的总体艺术思想是以复古为宗旨的,“用笔千古不易”即是这种复古思想的典型反映。“用笔千古不易”一语,渊源于唐人的传授笔法之说。《法书要录》载《传和法人名》,称:“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张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徐浩、颜真卿、邬彤、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文传终于此。”这里所记,从汉末到唐,笔法是一脉单传的,仅二十三人笔法就中绝了,后来唐卢携在《临池诀》中再加上十四人,元初刘有定在《衍极》注中又加上唐十四人,得笔法共五十一人,既然有唐以来笔法传授的文字记载,赵孟頫又深信于此,并以二王嫡系传人自居,“其视右军,自谓腕不负心”。当然他据此要提出“用笔千古不易”之说。     其实《传授笔法人名》里的记载是牵强附会的,只要稍加考证,就会发觉他站不住脚。我们认为,笔法是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它虽然可以相互传授,但是它的发展主要靠创造。《传授笔法人名》里载蔡邕笔法授于神人,显然荒谬,但他的飞白笔法确是在鸿都门“见役人以垩帚成字”受到启发而创造出来的。就连二王父子的笔法也不同,王羲之是“内*”笔法,王献之是“外拓”笔法,考其来源,也是各自创造的结果。至于张旭的“孤蓬自振,惊沙坐飞”的笔法,邬彤的“古钗脚”笔法,颜真卿的“屋漏痕”笔法,更有可靠文献说明其来源于勤学和精思中出现的“顿悟”。这里不一一细说,仅此可了解《传授笔法人名》是极其片面和不可靠,用笔也不是千古不易的。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在汉末以前,书法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