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白鹿史料拾零.doc

格式:doc   大小:25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白鹿史料拾零.doc

上传人:坐水行舟 2019/2/10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白鹿史料拾零.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白鹿史料拾零最近喜欢上了白鹿的山水,爱屋及乌之故,也对白鹿的史料做一些收集,并公诸同好。一《华阳国志蜀志》:周慎王五年,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蜀王自于葭萌拒之,败绩。王遁走武阳,为秦军所害。其傅相及太子退至逢(任注:当作逄,音彭,传写伪从丰)乡,死于白鹿山,开明氏遂亡。光俊按,这大概是关于白鹿山的最早记载,也使白鹿变得有名了。白鹿山因为古蜀国太子死于此而变得重要,故后来很多舆地类书籍都会记下白鹿山一条。然白鹿山得名之由,《华阳国志》并没有解释。关于逢乡和白鹿山,任乃强注解说:逢乡,旧籍无考。白鹿山,《元和志》“九陇县”云:在县西北六十一里。《寰宇记》“九陇县”云:在县北五十里。九陇,今彭县也。唐武后垂拱二年置彭州,“取古天彭阙为名”(《寰宇记》)。彭与“逄蒙学射于羿”(孟子)之逄,古同音相通。则今彭县之“海窝子”,即蜀史之“逄乡”也。其东有白鹿山,与白鹿场正足相应。其水口称“天彭门”(“天彭阙”同)。与彭州,彭县,皆“逄乡”之变也。光俊按,以上引文引自任乃强先生《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任先生称彭县海窝子是“逄乡”,又在他处称海窝子为“瞿上”,却没有说明证据和理由,小子窃疑焉。上文中,任先生说海窝子水口为“天彭门”,我以为应该商榷。《元和郡县图志》说:“垂拱二年,于此置彭州,以岷山导江,江出山处,两山相对,古谓之天彭门,因取以名州。”显然,《元和郡县图志》说的天彭门在岷江,即今都江堰北。二《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一:白鹿山,在(九陇)县西北六十一里。光俊按,《元和郡县图志》是唐代地理名著,李吉甫撰,为我国现存最早又相对完整的地方总志。此书首次标明白鹿山的较确切地理位置。三《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籙》卷一:太上正一三将军箓品第四。炁应二月中,其日在奎,镇漓沅治,冬至后九十日春分。太上正一三将军箓品第四。鎮漓沅治,右长系祭酒,属土,在彭州九陇县,应奎宿,春分二月中。光俊按,据说《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籙》是张道陵自云太上老君降临所授。陈国符先生《道教源流考》指出,此籙盖出自张陵,依托太上老君李耳。但是,“彭州”之名,到唐代才出现,“九陇县”也是隋代才有。张道陵不会知道后来的地名,故我认为,此籙可能是唐人如杜光庭辈所假托。假若此说成立,则就成了两重假托,一笑。光俊又按,若是书出于唐人假托,则二十四治可能到唐代才出现。据后面几处引文,尚无法确证漓沅治即今天的塘坝子。待考。四《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漓沅化,五行土,节小雪,上应尾宿,丙辰、戊辰人属,彭州九陇县西北七十里,老君授范蠡真人,白日上升。光俊按,《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见《正统道藏》洞玄部记传类。广成先生杜光庭撰。杜光庭于唐末居青城山,撰道书很多种。不称漓沅治而称漓沅化,大约是避唐高宗李治之讳。此处所见对漓沅化的描述,与上文《正一盟威籙》有很大不同。对此两者的比较研究,有待将来。还有,关于范蠡于漓沅治得道的传说,大约是杜光庭首创。无论如何,范蠡给白鹿山区又带来一点迷人之处。五《方舆胜览》卷五十四:白鹿山,在濛阳县西北二十里。有大乘金觉禅寺,本晋佛图澄所建。光俊按,关于此处所记金觉禅寺和佛图澄,是后文所见《元统志》和《蜀中名胜记》所本。《元统志》对彭州的记载,完全是对《方舆胜览》的节录,有的地方抄得还不恰当,一比便知。关于佛图澄,《晋书》有传,云“佛图澄,天竺人也。本姓帛氏。少学道,妙通玄术。永嘉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