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秦始皇与档案.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秦始皇与档案.doc

上传人:雾里行舟 2019/2/11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秦始皇与档案.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秦始皇与档案战国时期是我国思想活跃、文化发达的时期,书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秦始皇一直是历史上的争议人物,虽统一六国,设置郡县,“书同文、车同轨”,标准化度量衡,使中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帝国,但对其的评论一直不一。提到秦始皇就不得不说说他的焚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制思想文化而采取的重大措施。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关系发生激烈变动,学术界呈现出一种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新气象。至其末年,诸国由分裂归于统一;与之相应,思想文化也出现了力求兼收并蓄,冶熔各家学说于一炉的趋势。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运用封建国家的权力,强制推行思想文化的统制政策。焚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从春秋末年开始,到战国之末,士阶层异常活跃,出现了诸子并起,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盛况。战国时代诸侯纷争,虽然经济上造成很大摧残,但思想文化却是空前活跃,各种思想流派、学术团体都流行游动于世。记录各国社会活动的典籍档案纷呈,百家经典著作迭出,但一道挟书令下,六国史记档案尽焚,民间不见诗书更无人谈及,摧残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所形成的文化繁荣局面,使祖国文化宝库蒙受了灾难。那么焚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来看看。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在咸阳宫的一次宴会上,博士淳于越提出废郡县,立分封,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始皇命令群臣议论,②丞相李斯谬其说,绌其词,上书皇帝曰:“过去天下散乱,没有能统一之者,所以诸侯并起,语皆道古而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今陛下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接受了这一建议,于是就发生了焚书事件。非秦记之档案皆被付之一炬,六国“史记”及一部分诸子书永远消失了。(西晋之时,汲县魏王墓中发现了“竹书纪年”,这是唯一残存的六国史。)秦始皇焚书,肯定造成了文化学术的巨大损失。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对于诸子争鸣的反动。《汉书"艺文志》说:“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淆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秦朝统治,为时不久,民间秘藏的书到汉初复见于世,但是六国“史记”及一部分诸子书却永远消失了。(西晋之时,汲县魏王墓中发现了“竹书纪年”,这是唯一残存的六国史。)这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书厄,无疑也给档案史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当然,我们不能只看秦始皇对六国档案的焚毁的影响,他对档案也是有贡献的,比如他的刻石。尽管刻石不自秦始,然而自秦统一后,始皇为显扬其功德,发布其政令,刻石则大有发展,不仅形制扩大,且数量增多。据史载他曾五次出巡,七次登山刻石。计有: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之罘刻石(两处)、碣山刻石、会稽刻石等。这些刻石大致内容有夸扬统一政权的强大和皇帝功德,发布政策,风俗导向宣传礼教等。这类刻石完全具有档案性质,有些就是执、诏文书。司马迁撰写《史记》,曾把刻石等同于“石室金匮”的秘藏,把它作为重要史料依据。著名史学家范文澜认为“秦代大量使用刻石,是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