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8
文档名称:

甘肃省白哈思山拟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doc

格式:doc   大小:1,350KB   页数:6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甘肃省白哈思山拟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doc

上传人:762357237 2019/2/11 文件大小:1.32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甘肃省白哈思山拟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自然保护区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自然保护区学论文题目:甘肃省拟建哈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学生姓名:陈丽20110288王洋洋20110308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生态学班级:11级生态学(一)班甘肃省拟建哈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4—2024年)甘肃省林业局林业调查队甘肃省白银市林业局二○一四年十月哈思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领导小组组长:张平任甘肃省林业厅副厅长副组长:王权甘肃省运管局局长汪海洲白银市人民政府市长宋奋吉中共白银市委副书记唐小平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处长成员:张晓伟甘肃省哈思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处长梁登文靖远县农业经济委员会主任杨虎城靖远县林业局局长包守曾靖远县环保局局长王家安靖远县水务局局长孙杰靖远县农业局局长王茂柱靖远县石门乡乡长项目主要参加人员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王志臣高级工程师周洁敏高级工程师李晖工程师翁国庆高级工程师李云高级工程师彭华福特邀一级注册结构师程小玲工程师甘肃白银市景泰县林业局、哈思山保护区管理局:张晓伟哈思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李俊柱白银市林业局局长杨虎城靖远县林业局局长包守曾靖远县环保局局长徐祯哈思山保护区管理站站长前言哈思山自然保护区拥有主要树种油松和云杉,云杉为多年生长绿乔木,栖息在海拔2,000米(6,600英尺)到3,800米(12,500英尺)的山区与河谷,抗寒区(HardinessZones)为6至7级区,自然环境中常聚生成广大的纯林,远望有如白云,故称云杉。油松别名短叶松、短叶马尾松、红皮松、东北黑松等,是原产于中国北部的一种松树,从辽宁西部到内蒙古和甘肃,南到山东,河南和山西,以及朝鲜半岛北部。油松是中型常绿乔木,20-30米高,幼树树冠呈圆锥形,成年树树冠呈平顶。同时,哈思山还是典型的水源涵养林,水源涵养林是调节、改善、水源流量和水质的一种防护林,简称水源林,是涵养水源、改善水文状况、调节区域水分循环、防止河流、湖泊、水库淤塞,以及保护可饮水水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水源林可调节坡面径流,削减河川汛期径流量;在蓄洪泄洪方面,减少径流泥沙含量,防止水库、湖泊淤积;在水源调节方面,调节地下径流,增加河川枯水期径流量;并且在改善净化水质和调节气候方面具有巨大功效。同时,由于水源涵养林给生物种群创造了生活和繁衍的条件,使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得以生存,所以水源涵养林本身也是动物的良好栖息地。哈思山作为甘肃省面积较大的水源涵养林,已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加之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落实,这片绿色应得到有效保护,并不断拓展延伸。加强森林资源及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森林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状况的需要,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因此,保护了森林就保护了人类自己。为此,2014年5月16日国办发出《关于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加强森林保护管理工作,维护森林功能。为保护和恢复哈思山森林资源,特别是云杉和油松树种资源,甘肃省决定由林业部门牵头,争取在10年内将白银市靖远县哈思山地区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哈思山的主峰叫大峁槐山,海拔3017米。山上有林,灌木林多在铁路沟、高家沟一带;大森林在松山、水磨沟、套子沟一带,多为天然次生林。哈思山山林区主要由哈思山、泰和山、雪山寺三部分组成,海拔2200米以下为灌木丛、草本植物。海拔2200米至2450米为纯油松林,再往上100米处为油松、云杉混交林,最上面是纯云杉林。1959年建哈思山林场之后,林地面积不断扩大,。,,以油松林、侧柏为主,森林覆盖率达53%。目前已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哈思山地区其总面积约为8400公顷,核心区为1360公顷,缓冲区为2857公顷,实验区为4183,其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及云杉、油松。此规划编制工作的完成,得益于该规划领导小组的悉心指导下,规划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同时向提供资料以及其它帮助的有关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时间和水平所限,不足与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望专家和同仁不吝指正,以使该规划臻于完美。规划组二〇一四年十月目录前言第一章总论…………………………………………………………………………………………………………………………………………………………………………………………………………………………………………………………………………………………………………………………………………………………3第二章基本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