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艾滋病(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AIDS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所致的一种传染病。HIV的靶细胞为CD4细胞(Th细胞),由于此细胞的受损,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破坏,由此而产生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或其他威胁生命的表现。[病原学]HIV属于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科,慢病毒(lentivirus)亚科。HIV分两型,即HIVl型及HIV2型,分别发现于1983年和1985年。世界范围内的流行主要由HIVl型所致,HIV2型仅在西非如象牙海岸、几内亚等国家呈地方性流行。HIV为球状,含20面立体结构,直径100nm。外膜有72个钉状突起,含两个主要外膜蛋白,即gp120和gp41。连续切片发现HIV核心可表现为非常小的球状,含两个分子单股正链RNA、逆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和核衣壳蛋白p24、p17、p9及p7等。HIV1型及HIV2型均由胞质膜发芽,也可能由空泡膜发芽。(HIV病毒颗粒示意图)(l)病毒的基因HIV1型基因可分为3类,即结构、调节及附加基因。1)结构基因含gag(群抗原基因)、pol(聚合酶基因)、env(包膜基因)等,编码病毒的基本结构成分。2)调节基因有3个:tat、rev及nef,参与病毒复制的调节。3)附加基因存在于HIVl型及2型中,不是HIV复制所必需。1)结构基因①gag:×104的多聚蛋白。前体N端附有十四烷基化合物,后者与N端分解产物p17有关。p17位于病毒包膜内表面,在确定病毒核心在细胞的发芽位置时起重要作用。另一个裂解产物是p24,构成病毒核心的主要结构壳蛋白,大量存在于病毒颗粒中。②pol:基因产物与各种酶的功能相关,如逆转录酶、RNA酶H、整合酶或核酸内切酶等。逆转录酶及相关的RNA酶H与第l条前病毒DNA链有关。在DNA前病毒形成后,整合酶或核酶内切酶将此前病毒整合人细胞DNA内,两者均有相当高的免疫原性。③env:编码一种多聚蛋白gp160,随后裂解为外膜糖蛋白:gp120及gp41(后者因其功能又称为透膜蛋白)。gp120与细胞CD4分子具有很强的亲和力。1)结构基因gp120及gp41分子均具有高度免疫原性,在血清学诊断中极为重要。它们位于病毒颗粒及感染细胞的最外部,因此,成为主要抗原,也可能为有效的疫苗片段。HIVl型及2型与其他病毒蛋白抗原的交叉很少。但HIVl型与2型之间则不然,约一半以上感染HIVl型的病人具有与HIV2型结合的抗体。2)调节基因①tat:缺乏tat基因功能的HIV不能复制。tat蛋白(p14)保持病毒mRNA的稳定性,在感染细胞核中的聚集量依病毒复制的速度而定。②rev:能产生大量病毒结构蛋白所需的信息,增加gag与env的表达,是病毒复制的基础。③nef:为负性转录调节因子,能抑制所有HIV基因表达。其产物是p27,HIV感染者中有一半产生nef蛋白抗体。3)附加基因①vif:作用尚不明。×106蛋白,当细胞一细胞接触产生感染及复制时,vif蛋白可干扰游离病毒感染性的作用。②vpr:×106的蛋白,存在于病毒颗粒及感染细胞内。大约一半HIV感染者产生针对此蛋白的抗体。③vpu:×106产物,与病毒细胞膜发芽位点有关。出现vpu蛋白抗体是产生HIVl型感染的证据,在HIV2型感染者则不出现。相反,vpx基因不存在于HIVl型,vpx编码p14蛋白,具有较弱的免疫原性,其抗体的出现可以肯定是HIV2型而不是HIVl型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