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镇店之宝():此宝非实物,却能伏烦恼;财色名食睡,奴役人不少。本来王者尊,争抢剩骨嚼;棒喝清定后,再享无量宝。(附旧版打油诗:忧愁畏怖诸烦恼,你我常受此煎熬;只因甘心被缠缚,直视定心诸事了。试想过去烦恼事,如今尽可付一笑;奈何当时痛不堪,把个纸虎当真妖。古德教我坦然去,不学庸人自已扰;烦恼魔军看似强,只是海上诸浮涛。真心大海烦恼泡,海体怡然未动摇;若能淘得镇店宝,掌柜恭贺君逍遥!)(本店原创,版权公有。欢迎转载,同结善缘。下同。)科学、积极、健康的传统文化 ——关于对佛家、儒家文化的常见问题1、佛教是迷信,求神求佛,人应该靠自己努力,才能成功。答:迷信是盲目相信别人的看法,或者盲目相信自己的主观臆断。佛教是不是迷信,要经过调查,根据第一手的资料,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了解佛教第一手的资料,就是看佛经原文,还不是翻译,因为翻译可能不完全符合原义。  佛经原文通篇都在说:莫向外求,凡事求诸己,精进不已,莫懈怠,专注,所谓:置心一处,无事不办。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想成事,一定要专注,用心研究,坚持不放弃,就一定可以成功。莫向外求,求诸己,就是要努力开发自身的潜力,不要指望别人,要自己做,自己努力。所以,认为佛教是迷信的观点,是对佛教的错误理解,是相信了自己的主观臆断,或者盲目相信了别人的说法,这个观点本身就是一种迷信。  佛教强调六度,其中之一就是精进,要勇猛精进,即是教人不要懒惰懈怠,要专心致志,努力进取。跟儒教说的:君子当自强不息,是一个意思。都是要积极进取。如果求佛求神,可以解决问题,何苦自己还要拼命努力。2、佛经里说,观音菩萨千手千眼,哪里有苦,哪里叫他,比110还快,就帮助别人解脱苦难了。这个不是迷信吗?答:此言不假,《》是有这个说法,叫:寻声救苦。佛经文字有了义,有不了义,有方便说,有究竟说。表面是这样,其实有更深的意思,而更深的意思是非常科学的。从表面来说,举个例子,有个人,检查得了重病,身心痛苦。后来他听人说观音菩萨可以救他,可以帮他治好病,是免费的。他就相信了,而且迷信了。每天非常虔诚地拜佛,念观音菩萨,念普门品。过了两个月,他的病好了。他更相信是观音菩萨救了他。其实是他自己救的,因为:第一,他杂念少了,他头脑里只有虔诚地信佛,恭敬地念观音菩萨,不再象以前那样焦虑、忧愁、痛苦烦恼了,不再怨恨什么,也不再想入非非什么。因为他相信观音菩萨要帮他。以前睡不好,现在能睡了。每天念佛念经,也没有心思再多想别的,现代医学证明,人的情绪对疾病尤其是对慢性病有重要的影响,积极、健康的情绪,可以大大提高人体免疫力,激发人体自有的抗病潜力。反之,悲观、焦虑会加速病情的恶化。第二,他每天有适度的活动——拜佛,拜佛跟别的运动最大的不同,是别的运动时,你可以杂念纷纷,而拜佛时,心是比较安定的,这样气血更容易打通。身心端正,气血通畅,自然有利健康。佛经是里是有一些念佛拜佛的话,但都有一个前提,叫恭敬,真诚。就是说,你只有恭敬、真诚才会有效果,其实这个就是关键,真正恭敬真诚了,身心会有变化的,你的行为举止也会有变化的。这样会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一个粗鲁的人,会变得文雅;一个胆怯的人,会变得勇敢,变得果断。因为造成胆怯的顾虑会被真诚削减。恭敬、真诚、专注,是对治一切不健康心理的最有效武器。这个是一个例子,说明佛经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理解的表面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