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传”字辈戏目单.doc

格式:doc   大小:38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传”字辈戏目单.doc

上传人:zbfc1172 2019/2/12 文件大小:3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传”字辈戏目单.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周传瑛昆剧的传统底子非常深厚,就拿戏目来说,向称“词山曲海”。与前辈老先生相比,“传”字辈唱过的戏是不算多的。这里想把我们师弟兄学过或唱过的戏列一个细目,以供大家参考。由于年岁久远,记忆可能有误,请诸位师弟兄指正和补充。昆剧戏目主要是一些折子戏。此外还有把几个折子连在一起,再加点头尾的所谓“半本头”戏,或称“小本”戏。到了我们学戏唱戏时,则又有将原著中一些重要折子遴选出来,并依原先的顺序增添些头尾或过场,使之成为一出剧情基本完整的戏,这类戏就号称为“全本”。其实“小本”戏和“全本”戏的差别并不大,只是前者容量较后者小,通常演不满三四个小时,一般仅适宜于在堂会演唱;而后者却够上在剧场演唱一场的时间。除了传统的南北曲、乐府这类所谓“正路戏”之外,昆班又有一些称为杂戏、时剧、新戏(包括灯彩戏)之类的戏。这些概念相当模糊。但是从《缀白裘》看,它们早在乾隆时期就已经出现在舞台上了,并被称作高腔、乱弹、梆子、吹腔、西秦腔等。当然,这种称法未必准确,而且和昆班对它们的提法也不完全一致。但由此可见,昆班称之为杂戏、时剧、新戏的这一类戏,看来就是从兄弟声腔或曲艺方面移植过来的;其中有的早已成为昆班的看家传统戏,有的则是近现代才引进的。我们“传”字班时期就搬进过几出新戏。这类戏中,有的是连唱腔一起搬演的,如高腔《芦林相会》、吹腔《贩马记》;有的则仅取原剧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再改打成昆谱来唱,如《三笑》、《描金凤》等。杂戏、时剧、新戏及灯彩戏中,同样也有折子、“小本”和“全本”之分。以上两类戏目虽均有折子、“小本”和“全本”之分,但要严格区分却也不易。比如《荆钗记》原著有四十八出,我们唱的“全本”至多十六出;而这十六出中,至少又有七八出倒是经常作为折子戏单唱的。又比如《思凡·下山》,大家都把它看作为昆班看家的传统折子戏,然而从它的[佛曲]始到最后的[菩提]止,却又并非真正的南北曲。再如《白蛇传》,要是演全剧,昆班往往作为时令灯彩戏唱,可是其中的《烧香》、《水斗》和《断桥》则又是昆剧三个看家的传统折子戏。所以,这里所录的戏目也只是笼统地分成两大类,再依据它们产生时代的先后,做一个概要的记述;对其中的某些戏目,则作点必要的简短说明。开场戏跳加官天官赐福招财辐辏八仙上寿仙缘副末报台称利事南北曲及乐府杂剧马陵道(元,作者不详)——孙诈金貂记——北诈《金貂记》系昆班叫法。《北诈》原为元无名氏所作(一说为杨梓作)《敬德不服老》中第三折。昊天塔(元·朱凯)——五台会兄借扇(明·杨景贤)——借扇昆班演《借扇》仅一折,即杨景贤《西游记》中第十九折《铁扇凶威》。杨著的另外两折昆班称作《慈悲愿》(见后)。风云会(明·罗贯中)——访普四声猿(明·徐渭)——击鼓骂曹四弦秋(清·蒋士铨)——女弹词疯僧扫秦(元·孔文卿)——扫秦昆班一般将《扫秦》归于《精忠记》,其实乃孔文卿《东窗事犯》中第二折,并非明传奇《精忠记》中《诛心》。渔樵记(元,作者不详)——北樵寄信相骂昆班常将以上三折归于《烂柯山》,其实它和《渔樵记》乃系两本戏。(元·关汉卿)——训子刀会昆班又称这两折叫《三国志》。——认子北饯胖姑回回《慈悲愿》系昆班叫法。实际上其中的《认子》及《胖姑》即明人杨景贤《西游记》中的第三折《江流认亲》和第五折《村姑演说》;《北饯》是清人张照《西游宝筏》中之一折。《回回》出处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