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黄巾起义示意图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外戚和宦官之间争权夺位的斗争,相互轮番擅权,同时更加残酷地剥削压迫人民,皇族地主豪强强占土地,使之出现“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对人民加重征收赋税,加之旱灾,水灾连年发生,致使广大农民生活贫困,倾家荡产,“流离沟壑,嫁妻卖子”,到处出现“地广而不得耕,民矢而无所食”的凄凉景象。劳动人民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举起义旗,起来造反。公元184年,冀州农民在张角领导下首先起义,接着颍川和南阳等地农民起来响应,“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最后各地农民起义军在东汉朝廷和地方豪强武装的镇压下告败了。
3楼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形势图
 在镇压黄巾农民大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地主武装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强占地盘,从而形成一股歌据势力,“务相兼并以自强大”。如:
 公孙度,占据辽东。
 刘虞,公孙瓒,先后占据幽州。
 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和并州。
 曹操,占据兖州。
 孙策,占据江东。
 袁术,先占据南阳,后占据扬州一部分。
 刘表,占据荆州。
 刘焉,占据益州。
 张鲁,占据汉中。
 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
 董卓,李傕等,先后占据司隶。
 马腾,韩遂,占据凉州。
 张绣,占据宛
4楼
官渡之战示意图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亲率十万大军,进抵黎阳,包围了曹军的白马。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之下,曹操先以精锐突袭白马的袁军,斩袁绍大将颜良,再败袁军于延津。随后派兵偷袭乌巢,烧毁袁军屯粮,使袁军完全失去斗志。最后,双方决战于官渡,曹军全歼袁军,取得重大军事胜利。此后不久,曹操便统一了北方。
5楼
官渡之战中曹操防御部署要图
 建安三年(198年)年底,曹操消灭吕布,大体统一了河南。四年春,袁绍消灭公孙瓒,统一了河北。这样北方形成了曹操与袁绍两大敌对势力,而大河南北这两地都是平原,地形连成一片,是一个完整的经济区,不可能长期分裂下去。袁、曹双方通过战争统一北方势在必行。
 战争爆发前夕,总的形势是袁绍势力大而比较落后,曹操势力较小而比较进步。
 袁绍采纳郭图、审配的意见,策定了“立即进攻,集中兵力,直捣许昌”的作战方针,并进行了战略部署。
 曹操采纳郭图的意见,指导思想是在以弱抗强总形势下,发挥作战指导优势,以智取胜,决心率精兵二万,抗击袁绍。为了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在建安四年(199年)八月,进军黎阳,先后作如下部署:
 前线部署:
 ,保障左翼侧;
 ,派一部防守孟津,以掩护左侧安全;
 ,东郡太守刘延,扼守白马,共同阻击南下的袁军;
 ,以保障右翼安全;
 ,攻下齐、北海等地以牵制袁军;
 九月,曹操分兵官渡,命裨将军徐晃,张辽率步骑万人布置防线,以阻挡袁军,自己回到许昌;十二月,曹操率关羽,乐进、许褚诸将及郭嘉、荀攸诸谋士移驻官渡,组织防御,指挥战斗。
 二线配置:
 ,以掩护左侧背;
 ,以防止汝南黄巾军刘辟、龚郝等部;
 ,以防御荆州刘表;
 ,以备孙策;
 ,知后方诸事;
 ;十一月,加派卫觊到关中,统制盐政,招抚流民,进行屯垦;
 ;
 、长水校尉任峻典选军器与粮运;
 曹操采取“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把决战地点选在官渡是完全正确的:
 以双方兵力和态势上看:袁绍兵多,曹操兵少。千里黄河,袁军处处可渡。曹操如果分兵把口,防不胜防。何况青州在黄河南岸,已为袁绍所据有,沿防设防,态势不利。
 从曹操的作战方针来看:他采取的是决战防御。在削弱敌人后,寻求战机与袁军决战,而不是消极防御,如沿河设防,就限制了自己的机动。不如后退一步,主动选定于己有利,于战不利的战场,集中兵力,待袁军师老兵疲之后,与之决战。
 从地形上看:官渡地处鸿沟上游,为汴水的起点。当时,鸿沟运河西连巩洛,东下淮泗,而官渡实为枢纽。荀彧给曹操的信上也认为扼守住官渡是“扼其喉而不得进”。可见,官渡在东汉末年是许昌北面的门户,是一个重要的渡口,也是保卫许昌的屏障。
 从后勤供应上看:退守官渡,靠近许昌,曹军的供应方便;反之,使袁军的补给线延长,供应不便。
6楼
官渡决战前曹操击破刘备之战示意图
 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正当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