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doc

格式:doc   大小:23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doc

上传人:花开花落 2019/2/12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八章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朱熹(1130一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祖籍江西婺源,生于福建尤溪县。18岁中举,19岁登进士第。曾先后在京作官五年,当过泉州月安县主薄。大部分时间从事私人讲学及著述活动。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40余年,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他的理学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占据统治地位。他在知南康军时,重修白鹿洞书院,制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朱熹很重视整理编著教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四书集注》。《朱子语类》140卷是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考察学术的记录。一、关于教育目的、作用的主张   ’朱熹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为基础,理学教育思想在其关于教育作用和目的的主张上体现的尤为充分。朱熹承袭儒家学者的一贯主张,认为教育目的、作用就在于“明人伦”,具体地说“存天理,灭人欲。”二、“小学”与“大学”的教学内容朱熹把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8—15岁是小学阶段,即须从事洒扫应对进退开始,把伦常礼教教给儿童,教他们练书、礼乐之文,使儿童在日常生活上,具体行事上熟悉伦理纲常,达到存养礼教,根基已深的程度。“大学”阶段,是15岁以后“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已、治人之道。”就是要在小学“学其事”的基础上“明其理”,按照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使其“明明德”;最后达到“止于至善”的目的。三、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朱熹教育活动中,非常重视讲求教学方法。认为“道有定体,教有成法”,要采取“非难非易”的适当方法,引导学生有所得。他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居敬穷理。这是教育的原则和总纲;2、学思力行;3、因材施教;4、循序渐进。朱子读书法 朱熹强调读书穷理,因此关于怎样读书出曾提出过重要的原则和方法。他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他的学生弟子汇集他的训导加以概括,归纳为“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六条。    所谓循序,是遵循教材的客观顺序与学生的主观能力去规定学****的课程或进度。所谓渐进,是不求速的意思。依朱熹的看法,读书"以二书言之,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量力所至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则志定理明,而无踩易陵遢之患矣。若奔程趁限,一向趱着了,则看犹不看也。近方觉此病痛不是小事。元来道学不明,不是上面欠工夫,乃是下面无根脚。"  所谓熟读,就是要把书本背得烂熟。所谓精思,即是反复寻求文义。依朱熹的看法,"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荀子说,诵数以贯之。见得古人诵书,亦记遍数。乃知横渠教人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遍数己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但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时;二百遍时,自是强一百遍时。今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为精不熟之患。今人所以不如古人处,只争这些子。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发明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底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通透处。若不如此,只是虚设议论,非为已之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