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基督信仰、佛教信仰与中华文化邸永君自基督信仰传入我赤县神州,已经步履蹒跚地度过了1500年的漫长历程。其来华伊始,历代传教士便前仆后继、衣钵相传,皆以将基督信仰之精髓融入中华文化体系为主旨,但迄今未获成功。而同属外来宗教之佛教却如愿以偿,大行于华夏。根源究竟何在?基督信仰在中国的前景如何?笔者拟就所知进行初步探讨,并冀求收引玉之效。一、基督信仰在华步履维艰之文化根源论者或谓国人排斥基督,是由于近代基督教在华广传,乃以不平等条约为先导,颇难避“文化侵略”之嫌疑。国人之民族自尊心受到戕害,故对基督信仰较之其他外来信仰,拒斥特甚。近百年来爆发的多次民众性的运动,皆与抵制基督教颇有关联,如上个世纪初的义和团狂飙,二十年代的反基督教浪潮,五十年代的“三自”爱国运动等等皆属此类。其结果,基督教虽披坚执锐,自强不息,而就其深入中华本土文化体系并被接纳之目标而论,则如同海市蜃楼般可望而不可即。然此种“基督信仰与文化侵略混同而遭排斥”之论,虽似有历史依据,然细细思量,则实难成立。反基督教运动大抵局限于近百十年内,而基督信仰入华已有十五个世纪的历史,何以长久未能扎根华夏?假使在二十世纪到来之前就得以本土化,是否仍会发生近代之反基督教运动?此问题绝非一言可蔽之也。考察历史不难发现,任何外来宗教初入中华之时,皆会遭遇阻力与排斥。以佛教为例,入华以来就曾饱受摧残,甚至几度濒临灭顶。举其昭彰而史称“法难”者即不下四次。北魏太武、北周武帝、唐朝武宗以及后周世宗之灭佛运动,皆恃皇权威势,搞得凄风苦雨,星月无光,僧尼死难,寺院丘墟。较之近世反基督教运动,惨烈程度不可同日而语。而儒道二家历朝历代绵延不绝的辟佛运动,也比之反基浪潮声势规模多有过之。然而佛教最终还是得以融入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稳居于国人心灵深处,其所形成的汉传佛教三论、天台、华严、净土、禅宗等诸派别,早已与儒道两家比肩携手,形成三教交融互补之格局。可是基督信仰,无论凭借何等力量,也难以深入国人内心世界,长期被冷落,不得不蜗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边缘。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曾对自身传统文化体系进行了长期而系统的解构,社会体制亦长期处于震荡嬗替之中,但细加考察就会发现,不论在意识形态还是制度层面,固有的儒道释传统虽已被冲击得支离破碎,却并未退出历史舞台。曾一度气息奄奄而劫后余生的以儒道释合流而成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又卷土重来,支配着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言一行;而基督信仰却仍是在飘忽游离,难得其所。其必有更为深层次原因在其中也。概而言之,人类历史的进程,其实就是一种既定模式得以逐步实现的过程。虽然在诸多细枝末节上,人类似乎可以发挥些许影响,从而使得人类经常沾沾自喜,甚至妄自尊大,但从宏观上考察,宇宙之秩序,自然之规律,历史之进程,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就是对我辈之于天地的真实写照。茫茫宇宙巨大无比,广阔无垠,且存在着一种神圣的力量,人类无法也无力抗拒,由此必然会衍生出人类对自然、世界和宇宙万物的敬畏。这就是宗教情结产生的根源。作为基督教的源头,犹太文化的历史观便是对一种神秘力量(上帝)、神圣启示(圣灵)的感悟与解释。沿着这个既定的方向发展,基督(上帝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信仰应运而生。而作为西方文化重要源头的希腊文化,其能够接纳基督信仰,也有着自身的理由。尽管它原本缺乏特殊启示和弥赛亚传统,但其与犹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