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卢龙县古八景.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卢龙县古八景.doc

上传人:小枷 2019/2/13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卢龙县古八景.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卢龙古八景历史上的卢龙城及近郊是一块异常美丽的地方,城郭立于群山之上,青龙之水如玉带绕城而行,城之内外的庙宇、庵堂、石幢、楼台亭阁有数十处之多。卢龙古八景,就是昔日卢龙城近郊的八处美妙的景观。卢龙八景一词,见于民国版的《卢龙县志·卷四·名胜》,从《卢龙县志》对八景的描绘来看,其八景集自然、人文景观,古建筑、古代名人传奇与古文物为一体,很有特色。卢龙八景一阳山列屏被列为八景之一的“阳山列屏,”其旧址应在今城东南阳山。据《卢龙县志》载,当时阳山“古乐水出焉其阴有小寺即九莲庵”,“山岭起伏倏升倏降约五、六里许,至张家沟,而径渐幽。”阳山上曾有大洼寺、九莲庵,“规模颇隘佛宇三楹左右厢数楹……”庵寺是建在奇险之峰峦的。清代王金英曾与友人游阳山,并留下了游记,记述当时阳山的山水风光,群峰环拱万松夹涧水声潺潺起足下心目豁然盖别“洞天矣”。他和朋友一起访大洼寺九莲庵,与僧人游乐于山丛古寺,“老僧携茶果至远亭向索橡棋与李君对著苏君从靴勒出纸笔作绘事”,又是下棋又是作画游兴何等浓郁。若当时九莲庵大洼寺四围无“杳僻幽静真仙境也”般的风光,金英诸君的游兴是不会这般浓厚雅致的。丁廷辅游九莲庵诗云:“为访可源信马蹄,深幽疑是武陵溪。凡心到此皆冰释、小寺无名许鹤栖。白石临流堪作枕,青松夹涧不成溪。人间粉本从兹有,笑看龙眠一卷携。”现如今“阳山列屏”松涛不见,地在景无。卢龙八景之二虎头唤渡“虎头唤渡,”顾名思义,在卢龙城南六华里处,有虎头石村,村南山坡上原有一巨石,其状如虎伏踞,相传为汉飞将军李广射虎处。关于虎头石的传说,许多文人墨客留下许多文章诗词。有盛赞其奇的,有盛赞其美的,皆因其有一个李广射虎的神奇的传说,发生在这座美丽的山庄。山下就是青龙河与滦河的交汇处,向有渡口。想当年这里的自然生态环境极好,山上林木茂密,山下青、滦二河水交汇,水面宽广,岸边杨柳成行,有山林、有花鸟、有碧玉般的河水、有蒲草、有码头、有帆船、有来来往往的渡河人。这可真是如诗如画的风光,有诗曰:“旭日霭平畴,轻烟冒远岫”(宋琬诗);“枫叶萧萧两岸秋,惊涛似雪打行舟。此生合有看山分,又乘风帆到虎头”(张九鼎诗)。“轻舟南下绿波绉,草色山光两岸春。射虎遗踪何处问,矶头问杀钓鱼人”(张山诗)。从这些文人墨客所留诗句来看,当年的虎头石下,青龙滦水两水滔滔滚滚一路逶迤而来,在此缓缓转个弯子,在下游不远的地方汇合了。虎头石正好是交汇之处,虎头石在其左岸,游人乘轻舟自远方扬帆而来,但见这里云霭祥绕,枫叶萧萧,水浪飞卷堆起千朵雪团,河风荡起阵阵野谷芳馨。舟帆上行人路过码头,虎头唤渡尽收眼底,此乃游人终生之幸事也。轻舟又顺流南下,游人再至时已是春时,草色山风,无限春光。可惜,“虎头唤渡”,昔日的虎头石、满山的树木、山下的滔滔河水等均已不复见了。卢龙八景之三雪岛闻钟关于古卢龙第三景“雪岛闻钟”,县志、府志文字记载很少,雪峰和雪峰寺的传说也寡闻。据县志载“雪峰在城南二十华里处,峰峙滦河内,上有寺,故八景称其雪岛闻钟。”如按该岛与城相隔之距离寻踪,其址与城之距较钓鱼台要近,应在塔子峪附近。乐亭张凤祥过雪峰寺诗云:“轻舟过处水溶溶,两岸山光拥万重,层叠僧楼深嶂里,西风吹下数声钟。”诗中所描述的,河中有岛,岛上有山,山上有寺,寺且拥有层叠僧楼掩映于深嶂丛林之中。据此推断,其岛其山其寺并不算小。雪峰寺毁于何时何故无从可考。我们仅从县志少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