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二节刘勰的文心雕龙从西晋到宋齐,文学创作又经历了几次较大的变革,创作的经验和教训更加丰富了。在文学批评方面也增加不少的著作,所有这些,都为刘勰《文心雕龙》这部总结性的文学批评巨著打下了更充实的基础。刘勰(466?-520?),字彦和,祖籍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能婚娶,依当时著名的和尚僧祐十馀年,博通佛教经论,还参加整理佛经工作。梁以后作过记室、参军等小官,并兼东宫通事舍人,深得太子萧统的器重。晚年出家,更名慧地,不久就死了。《文心雕龙》是刘勰三十几岁时的作品,创作于齐代。他虽然早年就博通佛教经论,但从这部书来看,他前期的思想基本是儒家,他在《序志》、《诸子》、《程器》等篇中表述自己的人生观,也是"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的儒家观点。在《序志篇》里他说:"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文,六典因之以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辞训之异,宜体于要。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这里,他说明了文章的政治社会作用,也说明了他写这部书的动机是为了纠正离开了经典本源的南朝的"浮诡"、"讹滥"的文风。他认为魏晋以来曹丕、陆机、挚虞、李充等人的文学批评论著,都是"各照隅隙,鲜观衢路","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所以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来纠正这个根本性的缺点。但是他并没有一笔抹煞前人著作,他说:"及其品列成文,有同乎旧谈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苟异也,理自不可同也。"这正说明他对前人言论的批判吸收的态度。《文心雕龙》五十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主要部分。总论五篇,论"文之枢纽",是全书理论的基础。文体论二十篇,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对主要文体都作到"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其分体的详细,论述的系统周密,远远超过曹丕和陆机。创作论十九篇,分论创作过程,作家个性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类的问题。其详密深刻,也远远超过陆机。批评论五篇,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方法作了专门探讨,也是全书的精采部分。最后一篇《序志》说明自己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这部书内容虽然分为四个方面,但理论观点,首尾一贯,各部分之间又互相照应。正像他《附会篇》说的:"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其体大思精,在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中是空前绝后的。在总论五篇中,他阐明了全书理论的基础。《原道篇》根据《易经?系辞》的天道自然观念来说明文章"与天地并生","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是合乎"自然之道"的。"有心之器"所创作的美丽的文章,是龙凤、虎豹、云霞、草木等"郁然有彩"的"无识之物"的合乎自然的反映(在以后的《明诗》、《情采》、《物色》等篇里,他也继续发挥了这个道理)。但他所说的"道",就是"形而上者"的"道",是先天地、日月、山川而生的,主宰一切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神秘的最高观念。这个"道",又是只有圣人才能领会的,圣人们"原道心"、"研神理"之后,就为人类写出了"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的经典,这就是所谓"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如果说他还有一点可取的话,那就是他还相